每天一小步丨乡村全科常见症状皮疹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http://m.39.net/pf/a_4790093.html

皮疹常见病因

皮疹发生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

一、一般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职业、个人卫生等。

二、外因:日光照射等物理性因素,昆虫叮咬等动物性因素,花粉等植物性因素,生活日化用品等化学性因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等。

三、内因:遗传、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血液及淋巴循环障碍、精神因素、内脏疾病等。

皮疹临床特点

皮疹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皮疹是由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继发性皮疹可由原发性皮疹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等引起,但两者有时难以截然分开。

一、原发性皮疹

1.斑疹:局限性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也不凹陷一般直径不超过1cm。

2.丘疹:限局性、实质性、隆起性损害,一般直径不超过1cm。

3.斑块: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直径大于1cm。

4.水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限局性腔隙

5.脓疱:内含脓液的疱,可见于脓疱疮。

6.结节: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的限局性、实质性损害,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7.囊肿:内含液体、黏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限局性囊性损害,如皮脂腺囊肿。

8.风团:真皮浅层水肿性、暂时性、限局性、隆起性损害,颜色可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红晕,常突然发生,短时间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自觉剧痒,最常见于荨麻疹。

二、继发性皮疹

1.鳞屑:即将脱落的角质层,大小、厚薄及形态不一。

2.浸渍: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含水量较多后出现变软、发白、起皱。

3.抓痕:搔抓或摩擦所致表皮或真皮浅层点状或线状缺损。

4.糜烂:表皮或黏膜上皮的缺损。

5.溃疡:深达真皮、皮下组织的限局性缺损。

6.裂隙:亦称皲裂,指皮肤的线条状裂口。

7.痂:创面上渗液、脓液、血液、药物、上皮细胞等混合干涸而成的附着物。

8.苔藓样变,亦称苔藓样化,为皮肤限局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似皮革样,边缘清楚,多伴剧痒,可见于慢性湿疹。

9.萎缩:皮肤的一种退行性变引起的皮肤变薄,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

10.瘢痕:  溃疡被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形成的损害。

皮疹诊断思路

一、过敏性皮肤病

1.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详见过敏性皮肤病。

2.药疹:有用药史,出现水肿性红斑等多种类型皮疹,严重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内脏损害等全身表现。

二、伴有皮疹的急性传染病

1.麻疹: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发热2~3日后出现口腔颊黏膜科氏斑,再之后1~2日后自耳后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自上而下,自躯干向四肢扩展,遍及全身,有流涕、咳嗽、结膜充血。

2.风疹:多见于1~5岁儿童,发热1~2日后最先于面部出现淡红色斑疹、斑丘疹,1日左右遍及全身,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2~3日后皮疹消退。

3.猩红热:发热第2日自耳后起出疹,自上而下数小时可遍及全身,为全身皮肤充血发红基础上弥漫性针头大小鲜红色点状红斑,压之褪色,热度高低与皮疹轻重变化一致,伴有咽峡、舌乳头红肿呈草莓样舌、杨梅样舌。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鲜红色或紫红色瘀点或瘀斑,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阳性。

5.水疸:多见于儿童,有患者接触史,低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1~2日后出现斑疹、丘疹、水疱,皮疹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皮疹最后结痂。

6.其他:如伤寒(发热6~8日后,躯干出现玫瑰疹,伴有脾大,肥达反应阳性等)、流行出血热、皮肤脓疱疮等

三、其他类型伴有皮疹的基本

1.系统性红斑狼疮:20~40岁女性常见,面颊和鼻梁部出现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可伴有发热、关节痛、乏力、消瘦、口腔溃疡、胸膜炎或心包炎、神经精神症状、肾脏受损、血液及免疫学检查异常等。

2.其他:如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皮疹的处理与转诊

皮疹处理的关键是治疗原发疾病。如过敏性皮肤病关键是寻找去除致敏原,病毒感染者重点是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细菌感染者注意病原治疗。

一、内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等。

二、外用药物治疗

1.选择正确的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如: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过敏性皮肤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类等。

2.选择正确剂型:根据皮疹特点进行选择。

○急性期:有糜烂渗出多,选用溶液湿敷,湿敷期间可用油剂保护皮疹;仅有红斑、丘疹,无糜烂渗出,选用粉剂、洗剂;急性期忌用软膏或有刺激性药物。

○亚急性期:有糜烂渗液少,有结痂,选用油剂、糊剂;无糜烂,选用乳剂、糊剂。

○慢性期:角化过度、增厚、苔藓样变,选用软膏、硬膏、乳剂等。

○如仅有瘙痒而无皮疹,可用酊剂或醑剂、乳剂、洗剂等,小儿以后两种为宜。

3.使用注意事项:用药要低浓度,小面积开始;要因人、因部位而异;注意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加强与患者沟通;正确用药,不滥用药。

三、物理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等。

四、外科治疗。

五、转诊:遇皮疹无法明确诊断或皮疹伴全身表现严重者如严重药疹出现大片糜烂、表皮棘层细胞松解等或皮疹经过初期治疗效果不佳者,医院就诊。

如需购买上述教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moyongshi.net/jbgs/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