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成堆的树叶、杂草和腐木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食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樟螂、金龟子、蝇类以及这些昆浊的卵和蛹,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脊椎动物,如壁虎、小蛇、小鼠等。当蜈蚣食物不足时,也吃少量植物嫩叶或瓜果。它的行动敏捷,不时摆动着伸向前方的触角寻找青虫、蜘蛛等食物。当触角碰到它所要捕获的食物时,便猛扑上去,用它的身体前部的几只脚和带有毒腺的颚足紧紧钳住,并把捕获物麻痹,然后咬破被捕获物身体的松软部分,食尽其血肉部分。蜈蚣食量较大,每次进食为其体重的3/5,饥饿时,还互相残杀。每年秋末冬初时,蜈蚣常结伴蛰居于向阳避风、少土多石的约10厘米深的地下进行冬眠。到翌年惊蛰后,蜈蚣逐渐向浅层移动,爬到地面进行觅食。昼伏夜出是蜈蚣的主要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和它们的体形和行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这种密切的关系,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某一种类对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是由于它们在种系发育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蜈蚣窄长而扁平的体形,能潜人横向狭窄的空隙间进行活动,它们的扁平的头部和毒颚,也能在异常局限的空间内捕获猎物。不过,它们在迅速急行时,窄长的身体由于左右摆动而引起偏离前进的目标,这使蜈蚣不仅对猎物的攻击不够准确和迅速,而且易于受到敌害的攻击。因此,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在外出活动时,触角是有效的感受器,而毒颚则是有力的捕食和防御的武器。
蜈蚣饲养及管理蜈蚣的生活特性1、栖息环境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方要生活在多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虽然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2、活动与食性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小昆虫类。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颚爪,甚至可杀死比自已大的动物。也有同种互相残杀中毒而致死的现象。蜈蚣所食的昆虫有蟋蟀、蝗虫、金龟子、蝉、蚱蜢以及各种蝇类、蜂类,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蜗牛以及比其身体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类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人工饲养时,有的喂给泥鳅、鲜鱼、青蛙、虾、蟹等,但要求食物新鲜,稍有腐败即不进食。蜈蚣的产卵与孵化技术蜈蚣为卵生。每年春末夏初,卵巢里的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一般产卵量在20~60粒,大多40~50粒,个别的10粒以下。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在夏至到立秋期间,而以7月上旬、中旬为产卵旺期。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巾地面,自行挖好浅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产完卵后,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嗡孵化时间长达43~50天。这期间,母蜈蚣一直不离卵或幼体,精心守护着,有时下半身及触角不时地左右摆动和扫动,驱赶近身的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吮添着卵团和幼体,据推测,蜈嗡可能是在分泌某种口腺和基节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团遭受细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地径约3~3.5米,米黄色,半透明状。卵膜富有弹性,卵团孵化较慢,头5天内无显著变化,只是由米黄色逐步转白;半月后卵粒增长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卵粒长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牙状,隐约可见细小脚爪,卵粒约7毫米;1个月后,初具幼后形态,体长约1.2厘米,并能在母蜈蚣怀抱内时蠕动;35~40天后,幼体蜈蚣长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动,但尚不离母体.43~45天后,长到2~2.5厘米,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延寿觅食。孵化期内,母体已充分积聚养料,所以不必给食,否则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生长,直到成体,均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1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一般一年蜕1次皮,个别的两次。成体蜈蚣蜕皮前,背板翅起而无光泽,体色由黑绿转变为淡绿略带焦黄色,步足由红变黄,全身浑粗,行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经拨动不能迅速逃避。蜕皮时,蜈蚣用头部前端顶着石壁或泥壁,选顶开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节剥蜕,使躯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依次进行。蜕到躯体第7-8节时,蜕出触角。最后才蜕离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壳。成体蜈蚣一般每4-6分钟蜕出一节,全部蜕出约需2小时。蜕皮时也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饲养的蜈蚣在蜕皮时,更要防止成群的蚂蚁对它趁机攻击,因蜕皮时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蜈蚣生长速度不快,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3-4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厘米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到它发育长大为成虫再产卵,需足足3-4年时间。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产卵与晚期产卵的幼体大小有很大差别。当年生长快慢与食物是否充足、进食时期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岛自然放养就不如室内人工喂饲长得快。蜈蚣的饲养管理技术1、控制饲养控制饲养蜈蚣,可用饲养池、饲养缸、饲养罐等各种形式,但都应防逃。饲养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围修建水沟等防止蜈蚣逃跑。在蜈蚣人工养殖时,保证蜈蚣繁殖幼体成活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产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以适时加强管理,予以保护,对保证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2、怀卵雌体的隔离。蜈蚣产卵、孵化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雌体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的现象。据观察,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很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娱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有抢食卵粒的现象。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缸进行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瓦片等进行隔离。3、产前加强喂食,增加营养。蜈蚣孵化时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4、孵化时期的监护。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兴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俟产卵,轻易不要移动。试验人员观察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但因此时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不要将水直接洒在巢内,也不应使巢内湿度过大。孵化结束后,幼体蜈蚣虽然暂成团群集,但是亦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雌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娱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离饲养。5、个体生长规律。蜈蚣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其体长在两年内即可达到药用小条标准(8厘米),两年后即接近大条标准。因此可推断,人工养殖蜈蚣,从捕捉的成体蜈蚣产卵、孵化直至提供药用,需要2-3年的时间。蜈蚣的加工药用技术药用蜈蚣为干燥全体。捉后用沸水烫死,再用两头削尖的细竹签,插入头、尾两部,借助竹片弹力,使其伸直,置于阳光下晒干。加工炮制后的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约14-16厘米,宽约0.6-1.0厘米,全体22节,最后一节小,称尾;头部红褐色,有触觉和毒钩各1对;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腹部黄棕色,瘪缩;每节有足1对,黄红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称有腥气,并有特殊的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在蜈蚣体内含有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有酪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药用蜈蚣具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结结核、肿毒疮疡等,近年来发现蜈蚣有治疗肿瘤的作用。
蜈蚣几种养殖形式一、常温养殖 常温养殖即完全依赖自然界的温度变化来进行蜈蚣养殖,随着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蜈蚣也相应地出现复苏期、生长繁殖期、催肥期和冬眠期几个过程。常温养殖具有如下特点:①技术简单,管理方便;②投资少,无需建造暖房及安装取暖设备。因此常温养殖是一种较好的养殖形式。 从立冬到小雪前后,气温逐渐下降至10℃以下,蜈蚣开始进入冬眠状态。这时要在养殖池内盖草帘防止寒风吹袭。在整个冬季养殖池半月通风一次,同时往池内垛体四周洒水保证垛体潮湿,给蜈蚣提供一个良好的越冬场所。这一切操作活动均应选在风和日丽的中午进行,时间以2小时左右为宜。 立春后气温回升,蜈蚣慢慢苏醒,气温上升至15℃时,少数蜈蚣开始出来活动。气温升至20℃时大部分蜈蚣开始出来活动觅食,这时蜈蚣处于恢复期,活动和消化能力都不旺盛,这期间应少量喂食,循序渐进,逐步增大喂食量,切忌大量喂食,以免造成腹涨死亡。同时还要注意对意外寒潮的保温工作。随着气温的继续升高,可适量增大饲料投喂量,清明至小满,气温增至25℃左右,绝大部分蜈蚣出动觅食,消化能力强,食量大增,这时应供应充足的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由于气温升高,池内水分蒸发加快,因此必须每日往池内喷洒足量的水分,随着气温的升高喷水量逐渐加大,蜈蚣进入最佳生长期,活动量大,食量骤增,生长发育旺盛,蜈蚣的产卵及孵化都在这段时间内进行。 秋季气温下降,当年孵出的小蜈蚣已长至5~7厘米,由于小蜈蚣的生长发育特别快,体内的脂肪积蓄较少,为保证其良好过冬,必须供应足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肉、蛋及豆腐类食物,使其储存足够的脂肪及能量,为期安全越冬打下基础。 二、加温养殖 蜈蚣的加温养殖又称无冬眠养殖,即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打破蜈蚣的冬眠习性,使其一年四季都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加温养殖最关键的设备是具有一定面积的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条件的暖房。这些暖房可以新建,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民房、塑料大棚改造,无论那种暖房都必须符合以下四项原则:第一,经济实用;第二,具备加温和保温条件;第三,能保持较好的通风;第四,结构科学合理,便于管理。 加温养殖在日常管理方面与常温养殖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第一,注意控制温度,使之保持在20℃~36℃之间;第二,水分蒸发加快,必须及时补充足量的水分;第三,由于暖房温度高,通风相对较差,必须及时清理蜈蚣吃剩的饲料,以免腐烂变质,形成难闻的气味。 三、交叉养殖法 所谓交叉养殖即将加温养殖与常温养殖相结合,达到在有限的场地内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春暖花开的季节,室外温度升到20℃以上时,可将暖房内的小蜈蚣(5厘米左右)移到常温池内饲养,最大限度地腾出暖房空间。移到常温池内的小蜈蚣经过四个月的生长期即可达到12厘米以上,这时你就可以出售了。这批蜈蚣售出后,如果您的暖房饲养池不足,可以继续取出一批蜈蚣至常温池饲养,如此反复,可达到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交叉养殖法特别适用于有独家小院的养殖户。
蜈蚣的养殖技术药用蜈蚣加工:药用蜈蚣为干燥全体。捉后用沸水烫死,再用两头削尖的细竹签,插入头、尾两部,借助竹片弹力,使其伸直,置于阳光下晒干。加工炮制后的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约14-16厘米,宽约0.6-1.0厘米,全体22节,最后一节小,称尾;头部红褐色,有触觉和毒钩各1对;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腹部黄棕色,瘪缩;每节有足1对,黄红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称有腥气,并有特殊的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在蜈蚣体内含有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有酪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药用蜈蚣具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结结核、肿毒疮疡等,近年来发现蜈蚣有治疗肿瘤的作用。蜈蚣的饲养管理:1、控制饲养控制饲养蜈蚣,可用饲养池、饲养缸、饲养罐等各种形式,但都应防逃。饲养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围修建水沟等防止蜈蚣逃跑。在蜈蚣人工养殖时,保证蜈蚣繁殖幼体成活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产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以适时加强管理,予以保护,对保证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2、怀卵雌体的隔离。蜈蚣产卵、孵化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雌体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的现象。据观察,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很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娱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有抢食卵粒的现象。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缸进行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瓦片等进行隔离。3、产前加强喂食,增加营养。蜈蚣孵化时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4、孵化时期的监护。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兴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俟产卵,轻易不要移动。试验人员观察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但因此时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不要将水直接洒在巢内,也不应使巢内湿度过大。孵化结束后,幼体蜈蚣虽然暂成团群集,但是亦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雌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娱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离饲养。5、个体生长规律。蜈蚣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其体长在两年内即可达到药用小条标准(8厘米),两年后即接近大条标准。因此可推断,人工养殖蜈蚣,从捕捉的成体蜈蚣产卵、孵化直至提供药用,需要2-3年的时间。蜈蚣的产卵、孵化:蜈蚣为卵生。每年春末夏初,卵巢里的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一般产卵量在20~60粒,大多40~50粒,个别的10粒以下。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在夏至到立秋期间,而以7月上旬、中旬为产卵旺期。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巾地面,自行挖好浅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产完卵后,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嗡孵化时间长达43~50天。这期间,母蜈蚣一直不离卵或幼体,精心守护着,有时下半身及触角不时地左右摆动和扫动,驱赶近身的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吮添着卵团和幼体,据推测,蜈嗡可能是在分泌某种口腺和基节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团遭受细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地径约3~3.5米,米黄色,半透明状。卵膜富有弹性,卵团孵化较慢,头5天内无显著变化,只是由米黄色逐步转白;半月后卵粒增长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卵粒长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牙状,隐约可见细小脚爪,卵粒约7毫米;1个月后,初具幼后形态,体长约1.2厘米,并能在母蜈蚣怀抱内时蠕动;35~40天后,幼体蜈蚣长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动,但尚不离母体.43~45天后,长到2~2.5厘米,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延寿觅食。孵化期内,母体已充分积聚养料,所以不必给食,否则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生长,直到成体,均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1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一般一年蜕1次皮,个别的两次。成体蜈蚣蜕皮前,背板翅起而无光泽,体色由黑绿转变为淡绿略带焦黄色,步足由红变黄,全身浑粗,行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经拨动不能迅速逃避。蜕皮时,蜈蚣用头部前端顶着石壁或泥壁,选顶开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节剥蜕,使躯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依次进行。蜕到躯体第7-8节时,蜕出触角。最后才蜕离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壳。成体蜈蚣一般每4-6分钟蜕出一节,全部蜕出约需2小时。蜕皮时也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饲养的蜈蚣在蜕皮时,更要防止成群的蚂蚁对它趁机攻击,因蜕皮时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蜈蚣生长速度不快,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3-4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厘米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到它发育长大为成虫再产卵,需足足3-4年时间。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产卵与晚期产卵的幼体大小有很大差别。当年生长快慢与食物是否充足、进食时期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岛自然放养就不如室内人工喂饲长得快。蜈蚣的生活特性:1、栖息环境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方要生活在多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虽然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2、活动与食性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小昆虫类。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颚爪,甚至可杀死比自已大的动物。也有同种互相残杀中毒而致死的现象。蜈蚣所食的昆虫有蟋蟀、蝗虫、金龟子、蝉、蚱蜢以及各种蝇类、蜂类,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蜗牛以及比其身体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类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人工饲养时,有的喂给泥鳅、鲜鱼、青蛙、虾、蟹等,但要求食物新鲜,稍有腐败即不进食
更多动物养殖技术尽在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