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趴着午睡逐渐苏醒的时候,当蹲厕所渐入佳境的时候。下一秒钟,可能你就会发现你的手/腿它已经“不是你的”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阵排山倒海似的麻木感。每挪动0.1毫米的距离都会产生一股冲出天际的抗拒。
麻的感觉,不能说痛,也不是完全不痛。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不适。在这么奇怪感受的皮肤下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麻是个啥?
麻每个人都体验过。久坐、久蹲、久站都会导致“我人麻了”,甚至打个游戏都有可能被别人秀得头皮发麻。
不过不同于冷、热、压、触、痛等这些常规感受,“麻”它并不是一种标准的身体感觉,而是感觉神经“不舒服”的一种信号。在神经科学中,“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就是指在没有外界环境刺激的的情况下,感觉身体某个部位有不适感或者异常感。比如说蚁走感、电流感、针刺感等等。是不是还感觉都跟麻感有相似的地方。
为什么突然“人麻了”
在你的全身遍布着长度加起来可绕地球四圈半的神经纤维。它们就像是一条条高速公路,连通着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以供信息的传输。
而“人麻了”一般不是无缘无故的,你得原地蹲个几分钟——几十分钟,或者盘腿坐个十来分钟后效果才最佳。这时候虽然外头看不出来,但是实际上把腿或者胳膊的部分神经和血管给压住了。
高速公路堵车,那运输的物质卡在半路上无法到达,大脑接收不到神经束的信息,神经也没有拿到它们需要的从心脏泵出的含氧血液。所以在这时候,身体那个部位在大脑看来是处于掉线中的。感受不到信号,大脑自然就让那个部位逐渐失去知觉。
但是当我们猛地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时,血管通了,神经信号也接通了。但是因为信号积压太久了,突然得到释放,就如同开闸的洪水,一股脑冲出去,涌入大脑。
脑子一瞬间收到这么多信号,混乱了,于是产生了“麻”。
麻的感觉,到底要怎么形容
年牛津大学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麻”的过程和感受。
知道麻是怎么来了之后,要产生麻感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了。只需要一条量血压的袖带就行了。绑在受试者的手臂或者是腿上,然后施加一个高于心脏收缩压的压力。
在一到两分钟后,“麻”的感觉就出现了。随后的四到五分钟是麻的第一阶段。这种感觉被称为“压迫刺痛”。被受试者描述为“体内有苏打水在冒泡泡”、“嗡嗡声”、“轻微的刺痛感”、“蚂蚁在皮肤下跑来跑去”。
继续保持施压状态,十分钟后通常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被大家描述为“像天鹅绒一般柔软的麻木”。也是在这个阶段肢体会渐渐失去知觉。只要对血管、神经的压力保持不变,那这种感觉会继续持续下去。
最后就是释放压力的第三阶段。压力一瞬间解除后。受试者均感受到了针刺一般的疼痛。这个时候的感觉比前面两个阶段更难受,乃至在随后的几分钟时间内还有可能活动不了,稍微动一下甚至碰一下,那酸爽……
这是因为神经传导受阻,神经递质积累造成了神经节过量刺激,神经末梢异常放电,影响了表皮神经敏感度。但随着这些通道的逐渐畅通,发麻的感觉会慢慢消失。
牛津大学的生理学家乔治·戈登年在《自然》杂志上写道:“刺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从血液供给受压中恢复过来的神经长度。没有哪个具体的神经部位与引发手脚发麻存在直接关系。”
还有没有其他产生麻的方式?
有!!
而且实现起来特别简单。一份麻辣烫、一锅子川味火锅,里面的麻椒马上可以让你的口腔麻得像吃了一万只蜜蜂,在嘴里嗡嗡嗡的。
但是这种麻又跟四肢发麻不一样。日本认知神经学家NobuhiroHagura在实验中显示麻椒产生的发麻感与羟基α-山椒素触发了RA1纤维有关。麻椒的发麻频率基本为每秒50次。恰好是RA1纤维最敏感的频率。
一个是化学物质刺激到了神经,一个是导致神经细胞缺氧产生的异动。再简单点的区别就在于,四肢麻难受,麻椒的麻——爽,再来一碗!
麻虽然不是病,但是难受起来真的有些要命。比如在公交车上睡到腿麻猛然发现到站了却在原地迈不开腿,堪比大型社死现场。如果你在办公室一觉醒来发现你的同事都像被原地点穴似的龇牙咧嘴一动不动,别慌,可能是大家腿睡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