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口腔护理应该作为重要护理之一。据调查,大部分成年人的口腔疾病都是从小时候就形成了的。为什么宝宝口腔疾病那么多呢,其实都是因为家长平时不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没有教宝宝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才导致的。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
1
像奶渍一样的白斑
0~6个月宝宝易发鹅口疮鹅口疮是新生儿常见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症状就是在唇内、上颚、舌头上出现乳白色斑膜,形似奶块。
随着病情加重,白斑会连成片,宝宝出现口干、烧灼感和疼痛感,因此烦燥拒食。如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喉、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念珠菌感染,出现吞咽困难。
这种口腔疾病多见于免疫机能低下的早产婴儿,像欣欣那样曾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婴儿,极易被感染。
治愈关键词:“防”重于“治”白色念珠菌不是啥稀罕物,它广泛寄生在我们的皮肤上。妈妈乳头清洁不彻底、手指不干净、乳具消毒不严格,都容易让白色念珠菌趁虚而入。
2
俩月不到的小娃出了“牙
0~6个月的宝宝可能出“马牙”“马牙”的学名叫上皮珠。早在胎儿时期,牙的原始组织——牙板就已经形成,牙胚是在牙板上形成的,当牙胚脱离牙板生长为牙齿,断离的牙板渐渐被吸收,就此消失。
偶然情况下,部分断离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角化为上皮珠,长期留在颌骨内,其中一部分有可能被排出,于是就出现在牙床黏膜上,成为“马牙”。
治愈关键词:避免创面感染出“马牙”的宝宝会像出牙期的宝宝一样,有烦躁、爱摇头、咬奶嘴甚至拒食等表现,这是因为出“马牙”的位置有发痒、发胀等不适感。一般来说,“马牙”不需要做处理,随着宝宝牙齿的生长发育,“马牙”会被吸收或自动脱落。
有些心急的妈妈会用布去擦或拿针去挑“马牙”,直接造成宝宝口腔粘膜损伤,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如果“马牙”过大,影响宝宝吸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消毒针来进行处理,把“马牙”的内容物清理干净,即可愈合。
3
捂出来的口疮0~6个月宝宝长口疮是因为太受“优待”口腔溃疡属于口腔黏膜病毒感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单纯疱疹病毒(简称HSV)。还不会吃手的小宝宝发生口腔溃疡,多是由于心脾积热,通俗点说就是吃得多,穿得厚,太受“优待”,以至于干扰到自身免疫系统,使病毒趁虚而入。
大一些的宝宝进入口欲敏感期,开始把各种物品放进口中探索,一些硬物也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形成溃疡。
还有的宝宝有咬舌、咬唇等习惯,黏膜反复受到刺激,也会形成溃疡。如果再加上挑食导致营养不均衡,就容易形成反复性口腔溃疡,经久不愈。
治愈关键词:生活习惯很重要少让宝宝吃那些会给口腔黏膜造成刺激的食物,比如过硬的糖、坚果,提醒宝宝改正咬舌、咬唇等习惯,保护口腔黏膜。
4
舌头上有副“地图
6个月~5岁是“地图舌”高发年龄医学上称“地图舌”为游走性舌炎或剥脱性舌炎,是一种舌部浅层的增生性炎症。一般多见于学龄前幼童,属于比较常见的口腔问题。
“地图舌”集中出现在舌面上,有时在舌缘、舌腹、舌尖等位置也会出现,整体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剥落区域,边界清晰,很像地图。
“地图舌”的形态和位置会不断变化,除了外观难看、吃刺激性食物时会觉得舌头发麻以外,一般没什么特殊感觉,也不会由此损害健康。
治愈关键词:营养要均衡“地图舌”的具体病因目前暂不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它很可能与人体营养吸收不足或不平衡有关,所以首先还是引导孩子不要太过偏食。此外,研究认为,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维生素B族缺乏的孩子更容易患“地图舌”。
医生劝小童妈不用太过担心,“地图舌”通常不会恶化,对健康也无大碍,只要没有特别症状出现,一般不用进行特殊的药物治疗,可以等待“地图”自然消失。
有的孩子患“地图舌”后遇刺激性食物会产生轻微疼痛、麻辣感,使用漱口水能有效缓解不适。还有就是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勤刷牙漱口,防止因细菌过于集中而出现其他合并感染。
5
嘴里长疱疹,是得了手足口吗
6个月~6岁宝宝易发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口腔炎属于一种急性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6岁儿童。季节交替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是口腔疱疹的高发期。这种病很少产生抗体,容易再次患病,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唯一的预防办法。
治愈关键词:防止传染,适当补锌宝宝嘴里出疱疹后,因为疼痛而不肯吃东西,妈妈可以准备些易消化的高营养流食,如莲子羹、水炖蛋、肉沫菜粥等。一边注意给发烧的宝宝控制体温,一边保证宝宝的营养与休息,不要乱用药。
在疱疹高发季节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传染。平时注意勤给孩子的玩具消毒,保持孩子口腔和皮肤清洁。如果反复发病,建议平时多给孩子吃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果仁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补锌。
一眼识别疱疹性口腔炎与手足口病
这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口腔炎只在口腔内出疹。
病因方面,疱疹性口腔炎是由单纯的疱疹病毒引起,通过唾液传染。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年龄方面,从婴儿到少儿都容易感染疱疹性口腔炎,年龄越小,全身反应越剧烈,容易出现高烧不退。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4岁以下的宝宝最易传染。
症状方面,疱疹性口腔炎有时会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合并发生,发病时伴随39℃~40℃的高热。手足口病是起病前一两天发热,起病过程中是39℃以下的中等热度,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育儿道路上,妈妈们的经历都很相像,孩子每次身体不适都在催促我们多学习多进步。宝宝口腔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口腔疾病的易发性。
龋齿
龋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虫牙,到现在好有很多人以为虫牙就是牙齿长虫了,这个错误观念要及早纠正。龋齿是因为不注意牙齿卫生,吃完东西之后牙齿没有及时清洁,食物残渣在牙缝里面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导致牙齿被腐蚀。因为腐蚀的状况就像有虫子在里面钻了几个洞,所以才被称为虫牙。
建议:尽管孩子的乳牙会换掉,但是保护好乳牙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患上龋齿,会给孩子带来咀嚼不适、摄取食物困难等痛苦,还会影响恒牙的生长。
?预防儿童龋齿的方法有:
?加强牙齿抵抗龋蚀的能力,改善小儿的营养状况。
?给孩子漱口:在孩子牙齿一出现时,帮助孩子清洁牙龈。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吃饭、吃糖后养成刷牙、漱口的习惯,能够减少龋齿的发生。不要在睡前喝奶或果汁。
?给孩子吃健康食品。
牙齿不齐
这是最常见的小儿口腔疾病之一。很多家长都有疑问:无缘无故的,宝宝的牙齿怎么就长歪了呢?家长要这样向就错了,宝宝的牙齿从来不会无缘无故长歪,牙齿不整齐,一定是有原因的。晚上含着奶嘴睡觉、喜欢咬手指、经常用上嘴唇咬下嘴唇等等,都会造成宝宝牙骨的变形,是牙床排列不按正常的方向发展,长出来的牙齿自然不会整齐。
建议: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的话,最佳矫正年龄是3--4岁,还有一部分比较严重的是替牙期也可以矫正,大多数是在替牙结束后,女孩12,13岁左右,男孩13,14岁左右,当然由于家属或者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不够及时或者经济原因,有一些矫正比较晚,但最好不晚于18岁。
?预防儿童牙齿不齐的方法有:
?幼儿期要早期教会并指导孩子正确刷牙,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消除吐舌、吮指、咬唇、咬物等不良习惯。
?要多给孩子吃一些坚硬耐磨的食品,如排骨、牛肉干、烧饼、锅巴、馒头干、苹果等。
?两岁左右乳牙基本完全萌出后,应定期到正规口腔专科检查,预防龋齿,保证恒牙的正常萌出,同时对有颌骨异常发育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喂养时要注意婴儿的体位、姿势,奶瓶的位置,奶嘴孔的大小等都要适中,防止对唇、颌发育的影响,更要避免吸吮空奶嘴的不良习惯。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实际上就是口腔粘膜疾病,因为口腔里面除了牙齿,面积最大的就数口腔黏膜了,包括两侧口腔内壁、上颚和下颚,这些地方很容易发生破皮、长泡、灌脓的现象,这就是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常常是吃了上火的食物,或者将脏的玩具塞进嘴里引起的。
建议:除做好口腔的清洁护理外,药物治疗是不可缺的。现介绍一种简易的药物治疗方法:取品服维生素c1片,放在一起研成细粉,用消毒棉蘸少量散粉敷于溃疡面上,每隔2小时一次,1-2天创面即可愈合。药粉刚敷上创面时有疼痛感,但很快会消失。
?预防儿童口腔溃疡的方法有: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即刻漱口的良好习惯,可用盐开水、生理盐水,也可用药物漱口液,减少口腔细菌,防止因食物残渣加重继发感染。
?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和摩擦,少吃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酸醋、姜、葱、咖喱等;少吃炸鸡腿、炸牛排或其他太粗糙太坚硬的食物。
?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品,不能偏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尽量少吃笋类(冬笋、毛笋、笋干)、腌制品(咸鱼、咸肉、咸菜)、柿子和蟹类等易引起小儿口腔溃疡加重的食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因为情绪因素不但影响神经系统,而且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和营养障碍,情绪不良,精神紧张,所以应该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遇到事情保持平和心态不失为一种减少小儿口腔溃疡复发的自我保健方法。
如果发现宝宝有咬嘴唇、啃硬物的行为,温和地制止,耐心地告诉宝宝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帮宝宝养成好习惯。
很多细心的妈妈,经常观察宝宝口腔,生怕有异常情况没及时发现。对于宝宝嘴里的异样,心急的妈妈会立刻着手处理,生怕延误“病情”。
事实上,类似“马牙”“地图舌”等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面对异常情况,不要道听途说,尽可能多地查询专业资料,必要时咨询专业医师。
来源:佳贝艾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