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A1-1、下面哪个因素与白色念珠菌病的毒力无关
A.胞质的组成
B.疏水性
C.黏附力
D.侵袭酶
E.表面抗体
答案:A答案解析
主要在于侵袭力,其中黏附力和细胞外酶作用较肯定,而菌丝形成、抗吞噬作用等也可能增强其侵袭力。毒力大小与念珠菌对宿主黏膜及树脂塑料表面的黏附力、疏水性、芽管形成的能力、菌落的转化现象、产生蛋白酶和磷酸酶这两种水解酶的能力有关。
2.2、人类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是
A.热带念珠菌
B.假热带念珠菌
C.白色念珠菌
D.克柔念珠菌
E.近平滑念珠菌
答案:C答案解析
引起人类念珠菌病的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高里念珠菌,占60%~80%。近年来报道,念珠菌感染菌种存在变迁趋势,引起念珠菌感染中非白色念珠菌增多,且在病灶中可存在多种致病性念珠菌的混合感染。
3.3、不适用于口腔单纯性疱疹治疗的药物是
A.阿昔洛韦
B.利巴韦林
C.泼尼松
D.干扰素
E.聚肌胞
答案:C答案解析
口腔单纯性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治疗上主要选择抗病毒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激素进行治疗。
4.4、下面哪项不是急性疱疹性口炎与疱疹样口疮的区别
A.好发年龄不同
B.性别差异
C.前者为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后者为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
D.前者病损表现为成簇小水疱;后者病损表现为散在小溃疡
E.前者病损可伴皮肤损害;后者病损无皮肤损害
答案:B答案解析
口疮在临床上多见,最常见的是轻型,溃疡为圆形或椭圆形,数目一般较少亦较表浅,故不留瘢痕,若有感染则溃疡扩大且加深,但这种情况少见。重型往往有轻型的病史,多为1~2个大而深的溃疡或同时有1~2个较小的溃疡。病程长,疗效差。疱疹样口疮,溃疡小而数目多,散在分布呈口炎形式。周围黏膜充血,这与疱疹性口炎常难以区别。疱疹性口炎与疱疹样口疮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5.5、复发性疱疹性口炎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是
A.舌背
B.舌腹面
C.软腭
D.口唇或接近口唇处
E.颊部
答案:D答案解析
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故又称复发性唇疱疹。复发的口唇损害有两个特征:①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单个的疱较少见。②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过的位置。
6.6、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发病过程在临床上可分为
A.前驱期、水疱期、糜烂期、愈合期
B.前驱期、水疱期、糜烂期、静止期
C.充血期、水疱期、糜烂期、愈合期
D.前驱期、水疱期、静止期、愈合期
E.前驱期、充血水肿期、糜烂期、愈合期
答案:A答案解析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①前驱期②水疱期③糜烂期④愈合期。
7.7、下列哪项描述最接近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A.白色网纹样病变
B.口腔深大溃疡
C.红色增殖样变
D.白色角化
E.较严重的龈口炎
答案:E答案解析
最常见的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可能表现为一种较严重的龈口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8.8、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好发人群是
A.老年人
B.6岁以下儿童
C.青少年
D.更年期妇女
E.40岁左右的中年人
答案:B答案解析
以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因为多数婴儿出生后,即有对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这是一种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4~6个月时自行消失,2岁前不会出现明显的抗体效价。
9.9、不能用于口腔念珠菌病局部治疗的药物是
A.西地碘
B.2%~4%碳酸氢钠
C.制霉菌素、咪康唑
D.肤轻松软膏
E.氯己定漱口液
答案:D答案解析
治疗念珠菌病应该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肤轻松软膏是激素类药物,故不能用。
10.10、临床上常用的念珠菌实验室检测方法
A.涂片法、培养法、基因诊断
B.涂片法、培养法、组织病理学检查
C.涂片法、培养法、免疫法
D.培养法、活检法、基因诊断
E.涂片法、免疫法、基因诊断
答案:B答案解析
念珠菌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涂片法、分离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学和基因诊断等。一般来说,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前三种。
11.11、对于念珠菌性口炎中慢性肥厚型的高龄患者,为了明确诊断有无异常增生,首选的诊断方法是
A.唾液培养
B.唾液及血清念珠菌抗体测定
C.活体组织检查
D.直接涂片镜检
E.血CEA测定
答案:C答案解析
活检法:对于慢性或肥厚性损害可进行活检,将组织切片用PAS染色,镜下可见增生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间有芽生孢子和菌丝。
12.12、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型口炎的临床表现是
A.病损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
B.病损区黏膜表现为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
C.病损区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见斑点状假膜
D.病损区黏膜充血糜烂,舌背乳头成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
E.病损区黏膜出现珠光白色网纹伴充血
答案:D答案解析
临床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黏膜红斑是由于上皮萎缩加上黏膜充血所致,因此,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该型以红斑型取代以前命名的萎缩型较为合理。若继发于假膜型,则可见假膜。自觉症状为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烧灼感。
13.13、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多发于
A.老年人
B.青少年
C.新生婴儿
D.更年期妇女
E.40岁左右的中年人
答案:C答案解析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但以新生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14.14、念珠菌性口炎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型
A.急性假膜型、急性红斑型、萎缩型
B.慢性肥厚型、急性红斑型、溃疡型
C.急性假膜型、急性红斑型、充血型
D.急性假膜型、急性红斑型、坏死型
E.假(伪)膜型、急性红斑型、慢性红斑型、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
答案:E答案解析
有关念珠菌病的分型方法较多。国际上过去公认Lehner()的经典分型,最新作了修改如下:①假(伪)膜型念珠菌病,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②急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③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④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临床上相对常见的是前三型。
15.15、口腔念珠菌病按其发病部位的变化分为
A.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义齿性口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B.正中菱形舌炎、念珠菌性唇炎、义齿性口炎、多灶性念珠菌病、口角炎
C.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角炎、雪口病
D.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E.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抗生素口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答案:B答案解析
根据发病部位的变化分为正中菱形舌炎、义齿性口炎、多灶性念珠菌病、口角炎和念珠菌性唇炎。
16.A2-1、女性,75岁,全口无牙,戴全口义齿近10年,因黏膜不适就诊。检查可见黏膜呈红亮色、水肿、有黄白色假膜,直接镜检见菌丝和芽胞。该患者治疗中不应选用的药物为
A.制霉菌素
B.酮康唑
C.碳酸氢钠
D.青霉素
E.克霉唑
答案:D答案解析
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可查见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义齿上附着的真菌是主要的致病原因,如常用2%氯己定或制霉菌素清洗,可抑制真菌。用硅橡胶制的弹性义齿基底更容易滞留和吸附真菌,因而易发生义齿性口炎。
17.2、男婴,3个月。口内出现白膜1周,伴低热。检查上下唇内侧,双颊黏膜广泛充血,可见凝乳状的白色斑片,用力可擦去。确诊应该进行的检查是
A.血常规检查
B.尿常规检查
C.涂片检查
D.病理检查
E.血清学检查
答案:C答案解析
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取口腔黏膜区假膜、脱落上皮等标本,涂一薄层于载玻片上,滴入10%KOH溶液,微加热以溶解角质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可见折光性强的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如查到大量的假菌丝,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该方法对于确定念珠菌致病性有意义。
18.3、患者。女性,45岁,近日自觉口腔干燥、味觉异常,口腔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成团块状萎缩,周围舌苔增厚。半月前刚结束肿瘤化疗。下列诊断正确的是
A.疱疹样口疮
B.药物过敏性口炎
C.口腔单纯疱疹
D.天疱疮
E.念珠菌口炎
答案:E答案解析
念珠菌口炎临床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黏膜红斑是由于上皮萎缩加上黏膜充血所致,因此,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该型以红斑型取代以前命名的萎缩型较为合理。若继发于假膜型,则可见假膜。自觉症状为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烧灼感。
19.4、男婴,5天。啼哭、哺乳困难,临床检查见患儿两颊黏膜、软腭充血,上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针头大小,斑点稍用力可擦掉。该患儿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A.扁平苔藓
B.疱疹样口疮
C.雪口病
D.天疱疮
E.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答案:C答案解析
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又称雪口病。
20.5、女婴,8个月,哭闹、拒食、流涎。临近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见大面积浅表溃疡,上覆黄色假膜,偶见个别针头大小的小水疱。该患儿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A.疱疹样口疮
B.过敏性唇炎
C.雪口病
D.扁平苔癣
E.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答案:E答案解析
最常见的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可能表现为一种较严重的龈口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①前驱期: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发病前常有接触疱疹病损患者的历史。潜伏期为4~7天,以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唾液,拒食、烦躁不安。经过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②水疱期: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特别是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更明显。水疱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③糜烂期:尽管水疱较小,但汇集成簇,溃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并能造成继发感染,上覆黄色假膜。除口腔内的损害外,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疱破溃后形成痂壳。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需7~10天。但未经适当治疗者,恢复较缓慢。患病期间,抗病毒抗体在血液中出现,发病的14~21天最高,以后,抗体下降到较低的水平,虽可保持终生,但不能防止复发。
亲,老板说10个人点一下下面的广告,小编的工资可以涨1毛,涨工资的事拜托各位啦^_^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VIP全程班!
陈老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