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好吃》是一部特殊的食物纪录片,特殊到它无需展示味道,也不配旁白解说,更不渲染人们的面部神态,通篇只有食物自己的声音,而就是这噼噼啪啪的声音,就能把人馋得稀里哗啦。
烹、炸、蒸、煮、熘、炒、焖、烤,各有其音,香港避风塘炒虾是脆响,重庆毛血旺淋油是爆响滋滋,蟹肉取蟹黄熬高汤,是哗啦啦地翻腾。
通过声音的独特密码,烹调者与食材得以对话,我们在食欲大振的同时,也认识了十五道最具中国烹饪技艺代表性的菜肴:
啫啫煲、八宝葫芦鸭、避风塘炒虾……
这些名菜从古传承至今,历经多代厨师的匠心,汇入了各地的独特文化,有很多也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录片的画面,认识一下这些别具匠心的非遗美食吧!
麻婆豆腐
嗤啦啦石磨转动,劈啪啪花椒炸响
自从出现了豆腐这种食材,成都人就把豆腐用到了极致。
成都陈麻婆豆腐,雪白的豆腐上点缀着金黄色牛肉馅,透亮的红油浸渍着碧绿的蒜苗,视之如玉,闻之浓香扑鼻,入口麻辣嫩鲜,在众多的豆腐系菜肴中脱颖而出。
麻婆豆腐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有位老板姓陈,老板娘脸上有麻子,做出来的豆腐都独特的香味,久而久之就流传开来,店招就改成了陈麻婆豆腐。
想做好豆腐是相当复杂的事情,选豆子的环节就相当精细——品种、饱满程度、产地、豆子的加工工艺,必须要全盘考虑。清洗豆子之后泡水,得不多不少泡四个小时,才能磨得出正好浓度的浆来。
研磨豆子用的是石墨研磨,得到了豆浆之后,静置,压制成豆腐。制作过程也很严格,豆腐要切成1.5公分见方的块儿,这样煮出来才能既不松散,又能入味。
花椒用的是以前给皇帝进贡用的花椒,海椒面用的是东山二荆条制成的手工海椒面,牛肉用的是精牛肉,把肉沫炒到酥脆,加上豆豉和郫县豆瓣等调料,勾三道芡,撒花椒粉,才得到一份正宗的陈麻婆豆腐。
几百年过去,陈麻婆豆腐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麻、辣、烫、酥、嫩、香、鲜”等特点,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年,“川菜传统烹饪技艺”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四川省级非遗名录
蟹粉狮子头
咔呗儿刀剪蟹壳,咕嘟儿汤汁煮沸
提起淮扬菜,一定少不了扬州狮子头。扬州狮子头是淮扬菜系的传统名菜,鲜美、香嫩,入口即化。而其中的蟹粉狮子头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只蟹,一套完整的拆蟹工具,一条条的蟹腿肉,整齐地码在一起,好看又营养。
据说,扬州的狮子头始于隋朝。当年隋炀帝杨广来到扬州,饱览了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回到住处,唤来御厨,让他们以扬州四景为题,做出四道菜来,以纪念这次扬州之游。
御厨们在扬州名厨的指导下,做出了松鼠鳜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斩肉四道大菜。隋炀帝品尝后,龙颜大悦,特别对其中的葵花斩肉非常赞赏,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名满中国。
传至唐代,郇国名厨韦巨源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因那大肉圆子做成的葵花斩肉烹制成熟后表面肥肉末已大多融化,而瘦肉末则相对显得凸起,乍一看,很像狮子的头。从此,扬州狮子头一名便流传了下来。
狮子头有多种烹调方法,既可以红烧,又可以清蒸,其它配料因季而异,品种也各具特色,有河蚌炖狮子头、牙笋焖狮子头、面筋烧狮子头、蟹粉狮子头、风鸡炖狮子头等。
蟹粉狮子头因其独特的风味,屡次登上过国宴的舞台,淮扬菜制作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煎饼馃子
噼啪啪煎饼翻面,唰唰唰铲子抹酱
制作天津煎饼馃子,既有鸡蛋与铲子战斗时发出的脆响,也有食物在鏊子上踮着脚尖跳舞发出的滋滋声。
关于煎饼果子的起源,有各种传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大公报》中显示,在民国时期,煎饼馃子就已风靡津城,仅在天津市区,制作煎饼馃子的店铺及餐车就有几千家,每天食用煎饼馃子的市民以数十万计。
与现在作为早点不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煎饼馃子是作为夜宵出现的,当时许多名角每晚在剧场演出之后,后台都会准备一套煎饼馃子。
在送餐时,也很有一番讲究,师傅将做好的不抹酱料的煎饼馃子放在送餐盒中,装有面酱、腐乳、辣酱等各色酱料的小碟摆放在一旁,切忌折起来放在送餐盒中,因为有“折了”的寓意,被人们忌讳,酱料则是送达之后由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再放。
天津煎饼的灵魂是要加“馃子”,也就是油条和油饼,而且必须是新炸出来的,这样才够香,所以在天津,卖煎饼馃子的摊位往往和炸馃子的摊位相距不远,煎饼摊主人可以随时购入新出炉的馃子。
摊好的煎饼里放入馃子,再刷上甜面酱、辣椒酱,撒上香葱和芝麻,一口咬下去,绿豆面的豆香、鸡蛋的鲜香、新炸果子的脆香,让人应接不暇,想一想也口水直流。
年,煎饼馃子成功入选天津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津门三绝”之后的“第四绝”。
北京烤鸭
滋滋滋鸭皮作响,嚓嚓嚓菜刀切上
京城有句话说明了烤鸭的江湖地位:“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北京烤鸭真遗憾。”
北京烤鸭在全世界享誉盛名,它拥有红润的色泽,肥而不腻的肉,外脆里嫩的皮。几片皮酥肉嫩的鸭肉,配上葱、酱,裹上荷叶饼,轻咬一口,唇齿留香。
北京烤鸭有一种挂炉烤鸭,以枣、桃、杏等质地坚硬的果木为燃料烤制,跟成都的秋腊肉类似;另一种是焖炉烤鸭,凭炉墙热力烘烤鸭子,炉内温度先高后低,烤制过程中鸭子不见明火,所以烤鸭表面没有杂质。
北京的烤鸭店,据说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年~年),最早的店址在宣武门外米市胡同。清同治三年(年),全聚德烤鸭店开业,由于经营有方,力求创新,很快名噪京华,并传及海内外。
清朝历代皇帝后妃都爱吃烤鸭,每宴非烤鸭莫办,甚至有“无鸭不成席”之说。如《燕京杂记》中说:“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尤佳,其贵至有千余钱一头”。
年,北京烤鸭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北京烤鸭代表的全聚德,将最具特色的非遗美食推广到了全球。
毛血旺
咻咻咻刀划牛肚,咚咚咚石臼舂料
毛血旺是重庆江湖菜的鼻祖之一,也是川菜的一道特色名菜。
重庆毛血旺起源于重庆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低价处理,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卖起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味道特别好。
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了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毛”是重庆方言,就是粗犷,马虎的意思。
吃过的人都知道,毛血旺麻辣烫鲜香,汁浓味足,开胃除湿。粗犷豪迈的制作手法,也像是重庆人的码头气质。
现在的毛血旺,一般会用鸭血制作,也有延续用猪血做的,主要食材还添加了鳝鱼片、毛肚、鱿鱼、肥肠、午餐肉等。
一眼望去,盆内的红油汪汪,油滑透亮,不浑不浊。其汤汁红亮,像红色的海洋,既开胃下饭,又促进食欲。
最近几年,毛血旺开始红遍大江南北,也在逐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啫啫煲
滋啦啦煲内声响,咕啫啫汤汁冒泡
食材放于瓦煲中,经过高温的烧焗后,瓦煲中的汤汁快速蒸发发出“嗞嗞”声,“嗞嗞”的粤语发音为“啫啫”,于是广州人便巧妙地将其命名为啫啫煲。
啫啫煲最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广州的大排档出现,后来,粤菜酒楼中也流行起啫啫煲。
啫啫煲的制作方法是将生鲜食材直接放进烧的极热的砂煲里炒制,砂锅的储热功能极强,能瞬间将食材表面烹熟,并且快速锁住水分,再配以葱姜蒜和各种酱汁爆香,出锅淋少许黄酒爆燃,香气火爆,口感极脆嫩。
啫啫煲本身是一道快手料理。在酒楼里,师傅们几分钟就得搞定一煲,煮熟的啫啫煲,焦香气十足,烟气缭绕,香气浓烈,锅底只见少许的汤汁,人们趁热吃,吃得很痛快。
如此酣畅淋漓的热闹之味,对广东人来说,是可以与春节里的团聚相媲美的。
一道道美食的声音成就了《听起来很好吃》,在咔哧咔哧、噼里啪啦、滋滋滋滋的美食乐章中,谱写的是这些流传至深的非遗故事。
品味非遗美食,也传承了非遗文化。我们常说“在非遗里生活”,这句话转换成现实的样子,或许就是你每天吃饭的时光。
*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