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碧水丹山生苍苔

苔藓是植物王国中的小矮人,本领却不容小觑。它们是植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代表,踪迹几乎遍布全球,对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在贵州习水的密林深处,就隐居着几种特别而有趣的苔藓,比如:练就储水神功的泥炭藓、珍稀的东亚虾藓、“机智如我”的紫背苔,以及善于装点自己的颜值控——溪苔。怎么样,你是否也期待着和隐士们的奇妙邂逅呢?那还等什么?来习水啊。

丹霞谷景区(苑大治摄影)

说起美丽的丹霞地貌,大名鼎鼎的广东丹霞山、如雷贯耳的江西龙虎山可谓各有千秋。其实,在贵州北部的习水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地,也有极其典型的丹霞地貌。那里不光景色优美,丹山、碧水、飞瀑、秀峰、林海随处可见,生物多样性也极为独特、丰富,为动植物种质资源及生态环境调研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年9月中上旬,我应邀赴贵州习水参加了“美丽中国·跨界科考”活动。本次科考以“探秘习国故里、守望王者归来”为主题,主要在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进行。习水保护区是贵州省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平方千米,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的地区。该区丹霞地貌发育典型,植物繁茂,是了解丹霞地貌植被和多样性的最佳地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习水保护区虽以丹霞地貌为主,但也有极为典型的喀斯特(石灰岩)地貌。整个保护区地貌多变,沟谷纵横,风光旖旎。在短短一周的考察中,种类丰富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带给我一连串意外和惊喜,尤其是一些较为特别的苔藓,它们的存在仿佛是大自然最得意的安排:看似渺小,实则顽强;默默无闻,却格外精彩。

泥炭藓

陆上“储水王”泥炭藓

当我们走进羊九湿地公园,大片的泥炭藓沼泽映入眼帘。沼泽地表面似草地,拨开茂密的草丛,下边是密集丛生的泥炭藓(Sphagnumspp.),其顶端不断生长,形成厚厚的毛毯状。脚踩上去,水马上渗出来,并瞬间没到膝盖,估计泥炭藓层的厚度超过30厘米。如果不是穿着高筒水靴,鞋袜、裤腿都会被浸湿。更令人惊心的是,此地为沼泽,所踩之处若继续下陷,很难想象会发生怎样的灾难。

泥炭藓号称地球上吸水能力最强的植物,吸水量可达自身干重的15~25倍,它是如何练就如此神功的呢?首先要从泥炭藓的结构说起。泥炭藓的叶由两种形态的细胞构成,一种是个体较小的绿色细胞,营光合作用;另一种是个体较大的白色细胞,其实是一种死细胞,细胞腔中空,可以储水,这便是它施展独门绝技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泥炭藓的叶密集且细小,其表面积比肉眼所见大得多,植株与植株、叶与叶之间的毛细管作用强大,也增加了可吸附的水量。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植物界的“储水王”便诞生了。

泥炭藓雨季时会将雨水蓄积起来,然后在旱季时缓慢释放,从而实现调节水分的作用,让潺潺溪水终年不断,从而使局部地区气候更为温和,风调雨顺。凭借超强的保水特性,泥炭藓已成为高端花木的最佳种植基质之一,市场需求量很大。这也导致盲目采收野生泥炭藓,由此破坏自然环境、引发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好在近年来,泥炭藓人工栽培兴起,贵州中部和南部多地都有人工栽培。人工种植既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又保护了环境,可谓一举两得,前景广阔。

泥炭沼泽

珍稀的东亚虾藓

在三岔河丹霞谷景区的袁锦道祠附近,石壁上一大片体态娇小的藓类吸引了我的注意:植物体尖端似八字胡向两侧弯曲,形似虾须,这正是美丽而珍稀的东亚虾藓(Bryoxiphiumnorvegicumssp.japonicum)!

虾藓因其顶端的生殖苞苞叶叶脉突出,呈长芒状向两侧张开,形似虾须而得名。虾藓属是虾藓科唯一的属,多见于高山石隙或倒悬于石壁上,较为稀有,全世界仅有4种,分布于北美洲、东亚和北大西洋的某些小岛;中国有2种。东亚虾藓在中国仅发现于安徽黄山、吉林长白山、辽宁恒仁、陕西秦岭及太白山、四川雅安和台湾南投等地。

在习水保护区发现这样一大片东亚虾藓,可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地质地貌,值得认真保护。

东亚虾藓(彭涛摄影)

“智商”超高的紫背苔

“苔生于地之阴湿处”是古人对于苔藓的笼统印象。的确,多数苔藓都喜欢生长在背阴或潮湿之处,但也有一些种类喜阳或温湿度适中的生境。如果某些本来喜阳的苔藓误打误撞到了阴暗之境,它们还能生存吗?会不会就悲剧了呢?

桃源洞位于双龙乡,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溶洞,洞口近椭圆形,进洞即是一个陡峭的斜坡,需要手握安全绳才能慢慢下滑进洞。这样的地形使洞底的光线比洞壁的弱很多。进洞口约20米,地面上大片大片的紫背苔(Plagiochasmarupestre),让我顿生疑窦,喜阳的紫背苔怎么能在这么暗的地方生存?

紫背苔(背面观)

紫背苔是一种较大型的苔类,扁平带状,宽不及1厘米,长3~5厘米,形似袖珍的海带,无茎叶分化,革质,绿色至暗绿色,叉状分枝。紫背苔大多生于石灰岩生境的土坡或岩面薄土;此时,它们成片簇拥在洞穴深处,像静默不语的隐士。当我凑近细看,发现了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紫背苔腹面由无数的透明假根支撑,就像海边用木头搭建起的高脚屋,假根将条带状的植物体抬高,离开地面。通常,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紫背苔的植物体紧贴在基质上生长,即可获得足够的光线,假根主要起固着作用,外观上基本不可见。但在洞里,由于生在陡坡上,光线严重不足,紫背苔为了生存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捕获更多的光线。此时此地,平常派不上用场的假根被委以重任,长得很密、很长,进而将植物体抬高,并向洞口方向倾斜,这样植物体的受光面积大幅度增加,生存问题迎刃而解。苔藓植物这种适应弱光环境的生存技巧是第一次被发现,让人刮目相看!

紫背苔(腹面观),请留意它们密集、透明的假根

溪苔上的红宝珠

雨季时,由于丹霞地貌的主要组成成分红色砂砾岩不太稳定,会被雨水冲刷,继而分解成细小的颗粒,因此丹霞地区的河流通常泛红色。跋涉在习水保护区,小山溪随处可见,它们像天真快乐的少年,沿着山坡一路欢腾跳跃。溪边常会见到大片绿茵茵的美丽苔类,它们没有茎叶分化,呈片状密集着生,分枝呈叉状,末端为小巧精致的心型,有的呈黄绿色,有的呈深绿色,深浅交错,煞是美丽。它的名字叫溪苔(Pelliaepiphylla)。

正常颜色的溪苔

在红圈子景区附近的一条小水沟边,我看到一大片溪苔背面呈怪异的红色。仔细观察后,我发现溪苔表面附有很多微小的红色颗粒,直径仅几分之一毫米或更小,在放大镜下观察,像红色的珍珠。因溪苔长在沟边石壁上,水流冲刷下,部分红色砂砾岩分解的颗粒便在溪苔的背面落脚,点缀出“红色溪苔”。喀斯特地区的岩石不易分化,就算暴雨冲刷,岩石也不易分解为颗粒,河流依然清澈,比如贵州荔波的小七孔。

大自然的舞台上,精彩剧目接连不断,生命的奥秘待有心人去继续发现、探索。若你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请停下匆匆的脚步,多多体验、观察,定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和感悟。

点缀着红色的溪苔

(本文图片除说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单位: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

大自然杂志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即将刊于《大自然》年第2期。

联系我们:

《大自然》编辑部 

 

-   邮箱:dzrzz

x.net

网址/投稿平台:









































偏方治疗白癜风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moyongshi.net/zlff/1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