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舌苔是散布于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质,是由胃气向上熏蒸胃中谷气、食浊,凝聚于舌面而成,通过对其观察可以反映出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那么舌苔颜色的反应了什么,舌苔厚白又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将逐步帮您解开舌苔上的秘密。
舌苔颜色的分类
舌苔颜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在日常生活中这三类苔色即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各种苔色变化从侧面也反应处理疾病发展转归轻重,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白苔
舌苔呈现出白色,是最常见的舌苔颜色,其他苔色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成。白苔为舌苔之本色,舌苔薄白而润即可为正常人的舌苔,也可由表证初期,或里症病轻病邪尚未深入,或阳虚内寒所致。
黄苔
黄苔是指舌苔呈现黄色,根据苔黄的程度,有浅黄、深黄和焦黄之分。一般表示为热证、里症。苔色越黄,则说明热邪愈甚,淡黄舌为热轻,深黄舌为热重,焦黄舌为热极。并且可以根据苔黄出现的部位来说明邪热所在的位置:舌尖苔黄为热在上焦;舌中苔黄,多为热在肠胃;舌根苔黄,为热在下焦。
灰黑苔
苔色浅黑称为灰苔,黑苔较灰苔色深,灰苔与黑苔只是颜色深浅有别,因此也常称为灰黑苔。灰黑苔可见于热性病症中,亦可见于寒湿病症中,但无论寒热均表示病情较重,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舌苔厚是怎么回事
舌苔的薄厚主要反映的是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舌苔薄白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若在病中,则说明病情较浅,未伤胃气。厚苔是由于胃气兼夹湿浊、痰浊、食浊等熏蒸,积滞于舌面所致。说明疾病在里,病情较重。
常见舌苔分析
舌苔厚白
舌苔白厚是指苔色白,苔质较厚,甚至不能看到下面的舌质颜色。舌苔厚白是邪气盛的表现。外感病若见到舌苔有薄白渐渐变为白厚,由较浮松变为较紧贴舌面而刮不脱,说明风寒邪气较重,寒邪有化热入里的趋势。内伤杂病见此舌苔,也说明寒、湿、痰、食等邪气内盛,如果舌质颜色正常或者较红,则表示正气尚未衰竭,能够对抗病邪;若舌质淡白而见白厚苔者,提示正虚邪盛,是邪气胜正的表现。
舌苔厚黄
舌苔黄而干燥,满舌厚积,颗粒粗而疏松,望之如砂石,用手扪其糙手。此类舌苔属于里热亢盛,热盛伤津。因热邪亢盛熏蒸于舌,因此舌苔呈黄色;热邪伤津,因此苔干燥不润,甚至糙裂如砂石。若舌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多为热结津亏,常有大便秘结不通,脐腹胀满疼痛等腑实之症。
舌苔白腻
舌苔色白,苔质颗粒细腻而致密,粘连成片贴于舌面,刮而不容易脱落。中医认为湿性粘滞,因此舌苔出现粘腻不爽,垢浊不清,表明体内有湿邪停滞。湿邪的产生即可由外感而生,也可是湿浊内生。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因此阳气被其所遏不能伸展,阻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故而可见舌苔舌淡苔白腻之症。
舌苔黄腻
苔色黄而粘腻不干,颗粒紧密胶粘,与舌质紧密相连,不易刮去。中医认为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因此黄腻苔主湿热交结、痰热互结、食滞化热等证。如黄色深。粘腻程度较重的,是热重于湿,痰涎之邪亦甚;如黄色浅,粘腻程度较轻的,是湿重于热,痰涎之邪亦较轻。
宝宝舌苔厚白是怎么回事
宝宝舌苔白而厚腻提示其湿气较重,孩子这时往往会因为脾胃为湿气所困而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舌苔由白转黄,提示孩子体内火气较旺,邪郁生热;如果孩子舌苔黄而且后腻,那么提示宝宝可能是湿热都很重,此时,多有口臭、烦躁、厌食、大便臭秽以及小便黄等症状。
冬季养生谨记七宜十防
1、宜保暖
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2、宜健脚
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3、宜多饮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毫升。
4、宜调神
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5、宜通风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6、宜粥养
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7、宜早睡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1、防跌倒
下雪天,防滑、防跌、防撞对老人来说最重要。建议骨质疏松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门。
2、防中风
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3、防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4、防消化道溃疡
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凋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5、防呼吸道疾病
包括感冒、咳嗽、肺炎等。
6、防煤气中毒
利用煤气洗澡或用煤炉取暖,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7、防虚脱
长时间用热水洗澡,很容易发生虚脱而晕倒。此时应让虚脱者平卧,并口服温盐水。
8、防晨练病
天气寒冷时一些人坚持早锻炼,因身体未适应露天环境,很容易发生心慌、胸闷或低血糖反应。
9、防烫伤
用热水袋给老人或婴儿取暖,因他们对温度不敏感,很容易发生烫伤。
10、防不当御寒
方式包括门窗紧闭不通风、钻进被窝蒙头睡等。
饮食宜忌
宜
饮食方面宜继续进补,多食羊肉、狗肉、猪肉、牛肉、鸡肉、鹌鹑、鲫鱼、鹅肉、核桃、栗子、白薯、海参、茄子、山药、橙子等。
中医方面要既温阳又养阴,以填精、滋血、补中、益气为主,如党参、人参、枸杞、鹿茸、杜仲、牛膝、何首乌、冬虫夏草、当归、白芍、阿胶、黄芪、桂圆等药材。
忌
不宜多食油炸排骨、烤羊肉串、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等。多食会损伤脾胃,易助湿生痰。
补药不可太过,应视情况而补,切不可滥补。
忌各种黏硬、生冷瓜果,冰淇淋、冰冻饮料等。
常吃这些助你防寒补气血
羊肉汤:补气养血
原料:羊肉、食盐、黄芪、党参、当归、生姜片。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加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适量,加水,以小火煨煮至羊肉将烂时,放入生姜片、食盐,待羊肉熟烂即可。
山药:防唇干裂
干燥的冬季,嘴唇总会出现脱皮、干裂、出血等现象。脾开窍于口,山药营养丰富,具有滋补脾肾的作用,常吃可健脾去燥防止嘴唇干裂。
红薯:御风寒
红薯入脾、肾二经,可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被中医视为一种良药。红薯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镁等10余种微量元素。红薯中独有的脱氢表雄酮——一种肾上腺分泌的和雄激素相似的类固醇激素,既能防癌又能益寿。
山楂:增强免疫力
山楂含有大量丰富的黄酮类和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能够阻断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从而有效增强人体在寒冷冬季里的免疫力。另外,在寒冷的冬季,由于运动量减少造成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这时适当地多吃些山楂可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红枣:补气养血
冬季吃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大枣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核黄素、硫胺素、胡萝卜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具有较强的补气养血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牛肉:暖胃补气血
牛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可以有效补血养血,冬季食用牛肉还可以暖胃补益。
冬季不宜大量运动,
搓搓手,跺跺脚,
摩擦生热,防寒保暖。
图文转摘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分享最健康理念、享受最健康生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