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愁至今不爱吃火锅的ld

治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50609/4636741.html

文|刘春梅

制图|张湘黔

摄影|刘春梅

东北的猪肉酸菜炖粉条、油渣白萝卜汤……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留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一头连着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让我们走进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辽宁辽阳来到德阳的李永梅家里,探寻一下年味是什么……

“四川人下点小雪就兴奋得不得了,在我们老家,地上铺起几十公分厚的雪太常见了,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响。有人挖地坑储藏大白菜,一场大雪后,找不到大白菜了……”一身碎花大衣,走路步态稳健、神采奕奕,谁都看不出来这是一位已经75岁的老太太。刚好前几天德阳下了一场“头皮雪”,老太太唠嗑的话题也就从雪开始了。老太太叫李永梅,年,14岁的她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老家辽宁辽阳来到德阳,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从懵懂少年到古稀老人,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都在德阳度过,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如今,孙女和外孙都上初中了,她虽已退休多年,仍然坚持学画画、学唱歌。

李永梅正在包饺子。

作为家里四姊妹中的老大,关于东北老家的记忆、特别是有关食物的记忆,一直留在她脑海里。说起东北的特色美食,首先提到的自然是饺子。“小时候,奶奶家门口有一口大缸,她一有空就包饺子,包好就搁在大缸里,露天放着,闲时就包点、忙时就吃,家里来客人了捞出来就煮。”李永梅说,在德阳生活了60年,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从未改变。酸菜猪肉馅儿的饺子是东北人的最爱,每年10月以后,家家户户都会用大白菜腌制酸菜。李永梅的母亲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德阳,至今她的弟弟李永林每年都要做地道的东北酸菜。“大白菜买回来,放外面敞几天,立着放,没事儿翻个个儿。等到外面水分没了,把老叶子掰掉,再用大锅煮开水烫一烫,然后放在缸里,加凉开水淹过白菜,用大块的鹅卵石压上,使劲儿按,不能让白菜露出水面,加点盐、不加也可以,然后就不管了,自然发酵40天就成了。用食品袋装上放冰箱里,夏天也可以吃。”李永林说,他来德阳时只有三四岁,是被母亲抱着来的。这种酸菜做法既有母亲的影响,也有他自己的经验总结,算得上独家秘方,做出来的酸菜又酸又脆,非常爽口。李永梅的女儿张燕萍在德阳出生长大,记忆中,小时候外婆说她有力气,做酸菜时最爱叫她压石头,小小年纪的她使出吃奶的劲儿,使劲儿按呀按。如今想来,别有一番情趣。

“东北一家人”年味正浓。

这样的情趣一直延续到了如今。取一块醒好的面团,揉成长条,切成小段,压成扁平状,拿擀面杖反复擀压,边擀边转动面皮,放馅儿,捏合面皮……一家人分工不同,边包饺子边唠嗑,不一会儿就该下锅了。与常见的煮水饺不同,李永梅一家更喜欢蒸饺。“蒸饺能把味儿锁住,原汁原味嘛!”和饺子相比,猪肉酸菜炖粉条是桌上另一道不可或缺的“硬菜”。五花肉、酸菜、粉条,东北用的是土豆粉,如今也入乡随俗用起了红薯粉。李永梅的老伴张德衡是河北人,85岁高龄仍然亲自掌勺。除了“硬菜”,还有东北过年时的两道家常菜,一个是凉拌三丝,一个是油渣炖白萝卜汤。与四川人常用莴苣、海带、胡萝卜不同,李永梅家的凉拌三丝是白萝卜、胡萝卜、芹菜,有时加点白菜和青辣椒,就是凉拌五花菜了。“从小最爱吃的就是大白菜和萝卜,一辈子都没吃腻。”李永梅说。虽然如今也学着装香肠,但骨子里,李永梅一家还固执地保留着东北的习惯,至少在她和儿女这两代人身上如此:不会说四川话,不会吃辣椒,满大街的火锅很少光顾一回。如今网上购物越来越方便,李永林经常上网买东北食材,长白山的蘑菇、黑木耳、玉木耳,有时甚至是几颗大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括德阳籍的女婿,一手抓一个饺子吃,没事还喝几口,微醺在“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的意境里。朝窗外望去,不少红橘挂在枝头,像极了老家的样子。也许,对李永梅她们来说,60年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火车票;60年后,故乡已没有亲人,自己也在德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乡愁,已经化作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永远抹不去的味觉记忆……

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moyongshi.net/zlff/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