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的皮疹使用不同的药物剂型
皮肤科外用药最简单的原则:“干对干,湿对湿”,即有渗出较多时,选用溶液湿敷;渗出少时采用洗剂、糊剂;干燥、结痂、鳞屑时,采用乳膏、霜剂
急性期:表现有红、肿、水泡而无渗出者,用粉剂或洗剂为宜,因这类剂型有安抚、冷却、止痒及蒸发作用,可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消除患处的肿胀与炎症;如有渗液或开放性皮炎,则适合用溶液湿敷,有散热、消炎、清洁作用,促进创面的收敛,如3%硼酸溶液、0.1%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等;急性期不能用糊剂及膏剂,否则阻滞水分蒸发,增加局部温度,可使皮损炎症加重
亚急性期:表现为小片的糜烂,伴有少许渗出,如表现为分散的丘疹或鳞屑和痂皮,一般用糊剂;如无渗液,可用洗剂、霜剂等;痂皮较厚时先涂以软膏,软化后拭去再外用药物,易于吸收
慢性期:表现为干燥、粗糙、増厚、苔藓样变或角化过度,应选用软膏或霜剂、硬膏等。苔藓样变也可用酊剂,能保护滋润皮肤,软化附着物,使其渗透到病损深部而起作用。
根据发病个体和部位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法
外用药的浓度应该由低到高、面积由小到大。但不同的个体和不同部位的皮肤渗透性,对各种外用药的适应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应视病情程度而定。如小儿、妇女、成人面部,口腔附近,屈侧或间擦部位,皮肤较柔嫩,都不应采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而老年人皮肤萎缩老化,因此用药浓度也应低些;多毛部位不使用糊剂或水粉剂等;妊娠期妇女及哺乳妇女应考虑某些药物透皮吸收后,会对胎儿、婴幼儿产生影响
膏状:对于皮肤外用药,如果是膏状的,一般把药膏置于患处皮损上,抹药面积一般皮损外缘3-5mm,适当按摩,让药膏完全吸收即可。并不是白白的一坨,越厚越好,即影响美观,也浪费了药膏。其他的糊状的,液体的,膜状的等等外用药,涂到皮肤上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按摩吸收
封包:有时候药物涂到皮肤上,还需要“封包治疗”。封包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一般应用于肥厚的皮损和慢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慢性湿疹、银肩病和扁平苔藓等)。通常是在治疗区域用不透气聚乙烯薄膜(保鲜膜)夜晚6-8小时包裹已涂抹霜剂或软膏的患处,人为的造成一个局部封闭的环境,促进药物的吸收。封包治疗一般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湿敷:湿敷是皮肤科外用药很重要一种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急性期伴有渗出的皮疹,湿敷是首选的方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湿敷,有的人就是把溶液喷到皮肤就完事;有的人把纱布浸湿溶液后像“封包”一样包扎在皮肤上等等。这些使用方法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湿敷方法是把药物溶液倒入容器,用6-8层的纱布浸湿溶液,提起纱布轻捏至刚好不滴水为宜。然后湿敷到皮损上,5-10分钟重复一次,每天可以多次
个体化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先后顺序
同一皮肤疾病联合用药很多,但目的则各不相同,掌握正确合理的搭配顺序,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使用软膏、乳膏剂时是否先清洗干净皮肤?个人觉得应该视情况而定。针对干厚的慢性皮损,用药前用水擦拭或者用热水浸泡,还是可以增加皮肤的湿度便于药物的吸收的;如果是急性充血性的、甚至有破溃的皮损就没有经常外洗的必要了,过度清洁反而会进一步损伤皮肤屏障,不利于缓解病情。涂抹两种以上药物,间隔时间1-2小时,霜剂、乳剂或软膏等间隔之间不需要清洗皮肤
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用外用药时,应尽量不用刺激性强的、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外用药,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用药前最好在正常皮肤涂抹1-2h后,如无过敏反应后再应用
先洗后涂的外用药,如康唑洗剂、硫化硒洗剂,既抗菌又祛脂,然后再涂搽同类别的膏剂或町剂等,这种用法须清洗干净皮肤后再涂药,防止药物之间发生反应
增加药物剂型的互补作用,提高药物促透作用。如酒精制剂与乳膏联合使用,先用酒精制剂使角质问隙松懈,有助乳膏药物渗入,且乳膏基质又可缓解酒精制剂的刺激性、巩固疗效
作用机制不同进行联合用药。有的可能是同一类别药物,联合用药要比单一用药效果好,如抗真菌外用药复方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若没有复方外用药,则可以两种药交替使用来增加效果,如酮康唑乳膏和联苯苄唑乳膏交替使用,增加对真菌的效果
少数外用药膏或应用特殊部位的,遵从医生指导下应用,定期复诊,出现不适反应及时随诊
本文内容转载自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儿童白癜风怎么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