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腓骨支持带起源于腓骨后外边,平均宽度10-20mm;有1或2条纤维带,其中至少1条纤维带与跟腓韧带平行,30%的标本纤维带止于跟骨,60%的标本纤维带止于跟腱鞘,10%的标本纤维带止于跟骨和跟腱鞘。
病因
腓骨肌腱滑脱的原因有:(1)足外翻位、背伸时,引起腓骨长、短肌腱收缩导致腓骨肌上支持带松弛、断裂,腓骨肌腱突破腓骨肌上支持带或软骨脊,在外踝表面形成假囊结构。(2)腓骨沟发育不良,腓骨沟扁平甚至呈凸面。(3)腓骨肌上、下支持带及外踝诸韧带的薄弱或缺失。(4)外踝骨折后畸形愈合以及背伸外翻足畸形等也都可造成腓骨肌腱滑脱。
分型分度
Eckert把急性腓骨肌腱滑脱分为三度。Ⅰ度:腓骨肌上支持带连同骨膜撕脱、剥离,腓骨沟前侧形成假囊,腓骨肌腱滑脱至囊内。Ⅱ度:腓骨肌上支持带软骨脊撕脱、掀起,肌腱脱位于软骨脊下。Ⅲ度:腓骨肌支持带附着的皮质骨撕脱,肌腱滑脱于骨块下。Ogden在Eckert等级基础上提出Ⅳ度概念:腓骨上肌支持带从腓骨肌腱沟后面止点撕裂。
治疗方法
(1)腓骨沟加深术
钻头于腓骨尖钻入,以消弱腓骨切迹后面支撑的松质骨,将腓骨后皮质压向髓腔的方法来使腓骨沟加深。
手术知识点:
1.8%的患者腓骨肌腱沟很浅或完全凸出。
2.该方法保护腱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韧带,降低对踝关节活动度影响。
(2)改良腓骨沟加深术
截取腓骨沟处取长3-4cm,宽1cm的骨瓣,使用骨刀将该骨块下的腓骨骨松质挖深,随后将皮质骨覆盖于加深的骨沟处,之后将肌腱纳入腓骨沟处,最后缝合骨块及腓骨肌上支持带。
手术知识点:
1.术中若发现有腓骨短肌肌腹较低,可切除该肌腹,防止肌腹卡入腓骨沟内。
2.并发症有再脱位、踝关节活动度降低、腓肠神经损伤和肌腱摩擦等。
3.该术式保留腓骨沟骨瓣表面滑液膜。减少肌腱激惹和粘连。
(3)骨阻挡术
该术最早由Kelly于年提出,他先在腓骨前外侧取矩形骨块,将其边缘打磨,底部修剪平整,将骨块向后移推移5mm,阻挡肌腱后固定骨块。DuVries在Kelly术基础上,截取长1-1.5cm,宽约0.8cm的骨-骨膜瓣,并向后方推进固定,构成骨性阻挡物。WatsonJones提出将骨-骨瓣远端向后旋转固定的方法。
手术知识点:
1.截取骨瓣的大小及厚度尤为关键,否则难以起到骨挡的作用。
2.在手术操作中不可损伤外踝韧带的止点,否则会造成术后踝关节不稳。
3.截骨时需保持骨瓣近端骨膜的完整,以便保证骨块血供。
4.骨阻挡能有效稳定腓骨沟内的肌腱,但该术也存在移植骨块移位,移植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螺钉置入处疼痛,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