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17年度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立

如下所示:

1.肺组织损伤和修复的免疫调控机制(H01)

重点研究肺损伤或损伤后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肺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天然或获得性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和肺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肺组织损伤修复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及其炎症调节,神经免疫调控机制等。

2.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干预的基础研究(H02)

重点研究炎症和免疫在大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遗传与表观遗传机制,生物力学机制,以及血管钙化的机制等。

3.代谢紊乱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及干预(H02)

重点研究心肌细胞感知和调节代谢平衡的机制、代谢异常致心肌细胞重要细胞器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及其关键环节,发现代谢紊乱致心肌疾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干预靶点。

4.肝脏疾病炎症性改变与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H03)

重点研究肝脏疾病炎症性改变对干细胞代谢的影响和代谢异常加重肝脏炎症改变的重要分子调控机制及其逆转的机理。

5.高龄影响妊娠结局及子代健康的机制研究(H04)

重点研究高龄对生殖细胞数量及质量、胚胎形成及发育过程的影响机制,高龄妊娠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影响机制,高龄的环境累积效应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影响母胎界面而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机制,以及高龄妊娠对子代健康的影响机制。

6.内分泌网络调控失常致生殖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H04)

重点研究“下丘脑-垂体-靶器官”内分泌轴系对生殖系统功能的调节及其异常导致生殖相关疾病的分子基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与“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殖系统功能的调节及其异常导致生殖相关疾病的机制,以及遗传、环境、营养、心理/精神等多种因素与内分泌轴系相互作用引发生殖相关疾病的机制。

7.慢性肾脏病致代谢稳态失衡的机制研究(H05)

重点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所导致的氨基酸、脂肪、矿物质(钙磷)等代谢异常在CKD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延缓CKD进展提供新的诊断靶点与治疗靶点。

8.运动系统退变机制及损伤修复(H06)

重点研究运动系统退行性病变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寻找延缓或逆转运动系统退行性病变进展的重要枢纽,并阐明其调控机制;探索运动系统退变及损伤修复的防治方法与作用机理等。

9.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能量代谢稳态中的作用(H07)

重点研究白色脂肪米色化过程中的细胞分化程序、代谢特征、重要信号与调控通路、表观遗传学机制及其在能量与糖脂代谢平衡中的作用,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10.微环境调控与血液疾病的发生及机制(H08)

重点研究微环境(骨髓/淋巴结等)中的各类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功能和命运的调控作用,阐释血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机制。

11.血液疾病的细胞免疫治疗及其作用机制(H08)

重点研究目前细胞免疫治疗中最为关键的瓶颈问题,如治疗靶点以及治疗后复发等,阐明其分子机制。

12.围手术期麻醉相关神经系统损伤和功能紊乱的机制及干预(H09)

针对围手术期麻醉相关神经系统损伤和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临床转归,重点研究围手术期脑功能保护,术后谵妄与认知障碍、麻醉药物的神经发育毒性、围手术期睡眠障碍、手术后疼痛慢性化等机制及干预。

13.神经发育异常及相关疾病机理研究(H09)

重点研究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如智力障碍、孤独症、癫痫等发病机制,探索不同影响因素(孕龄、环境、药物、疾病等)对未成熟神经发育的影响,尤其是突触形成、离子通道功能及髓鞘化等功能障碍的致病机制。

14.免疫调控异常相关疾病的机制及其免疫治疗(H10)

重点研究免疫调控异常包括免疫耐受与免疫逃逸等导致相关疾病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免疫过度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等的细胞和分子基础,以及以这些细胞或分子为靶点,开展的免疫细胞治疗、抗体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及疫苗治疗等的研究。

15.免疫细胞功能亚群分化异常对相关疾病的影响机制(H10)

重点研究影响免疫细胞功能亚群分化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机体微环境及代谢过程对免疫细胞功能亚群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机制,以及免疫细胞功能亚群分化异常所引起的重要疾病的机制。

16.遗传/表观遗传学在皮肤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H11)

重点研究皮肤在发育、衰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机制,以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IncRNA等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

17.视网膜损伤及修复机制的研究(H12)

重点研究视网膜损伤包括视网膜感光细胞、节细胞、视神经等神经环路损伤,损伤原因包括视网膜血管病变、免疫和炎症因素、以及视网膜代谢和微环境改变、修复机制包括抗氧化剂、物理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18.听觉前庭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研究(H13)

重点研究听觉前庭功能异常(眩晕、耳鸣、听敏感等)的发生发展及调控机制,以及内耳毛细胞再生、基因治疗和小分子药物对眩晕、耳鸣、听敏感等疾病的治疗机理。

19.常见口腔黏膜非恶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与干预的基础研究(H14)

重点研究免疫调节、遗传、微生态、炎症等机制或因素,在常见口腔黏膜非恶性疾病(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病、口腔念珠菌病等)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机制,为建立新的临床诊断与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20.多器官功能损害及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H15)

重点研究因创伤、烧伤、脓毒症、中毒以及其它危急重症所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早期识别、快速诊治和发生机制,针对心肺复苏术后出现重要器官(心、脑、肾等)功能损害的保护措施和防治策略。

21.细胞代谢重塑与肿瘤免疫微环境(H16)

重点研究肿瘤细胞代谢异常或代谢产物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及改造、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炎性细胞自身的代谢重编程、及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22.基于癌前病变的肿瘤化学预防(H16)

重点围绕癌前病变以及癌前肿瘤发生进程,发现化学预防的新靶点、新的化学预防化合物,并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针对炎症-癌前转化、细胞代谢异常等环节,能进行有效干预的化合物及其作用机制、老药新用的分子机制。

23.间质上皮转化(MET)与肿瘤转移(H16)

重点研究肿瘤细胞可塑性变化过程中间质上皮转化的调控机制及其对肿瘤转移的作用,包括调控MET的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学机制,MET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肿瘤细胞骨架系统的重塑等生物学特征的改变,以及MET对肿瘤生长、转移的作用。

24.基于染色质重塑的肿瘤治疗基础研究(H16)

重点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染色质的核酸和组蛋白成分的异常修饰、细胞染色质构象(configuration)改变,探讨干预和逆转策略,纠正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逆转肿瘤治疗抵抗的目的。

25.缺血性脑疾病的多模态影像学基础研究(H18)

重点研究缺血性脑疾病的多模态表征,尤其是在缺血性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模态的影像学表征,侧支循环建立及其动态演变的影像学特征,半暗带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基于多模态影像学的缺血性脑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疗效评估等。

26.组织工程化组织/器官再生的血管神经化机制研究(H18)

重点研究组织工程化的组织/器官再生过程中,其血运或神经支配重建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如研究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重建方法及影响因素,组织/器官神经支配的重建、作用及影响因素,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征对组织/器官血运/神经重建的影响等。

27.人类病毒感染与致病机理(H19)

重点研究人类病毒感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包括病毒的亲嗜性机制,病毒对细胞、组织的病理损伤机制,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机制,病毒的基因型或变异与疾病谱的关系,病毒的慢性感染或潜伏感染机制等。

28.特殊环境(温度、压力、重力、空间等)所致心脑疾病的机理及干预(H21)

重点研究在航空、航天、航海、潜水、高原、极地等特殊环境或极端环境中,心脑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干预和预防基础,如高原/缺氧/高温/低温/高压或减压条件下的心脑损伤,空间/微重力/失重条件下的心脑损伤及其脑血流动态调控、脑功能与学习记忆影响等。

29.急性核辐射损伤与检测技术的基础研究(H22)

采用实验室研究手段,重点研究可能的核辐射突发事故情况下,大规模受到照射人群急性辐射损伤发生发展规律,开展快读鉴别不同敏感组织器官、不同程度辐射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

30.损伤/死亡时间推断的法医学基础研究(H23)

重点研究机体损伤/死亡原因与方式、机体内外环境等因素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利用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如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传感技术以及数学建模等,发展机体损伤/死亡时间推断的创新理论和技术。

31.环境与职业有害因素的早期健康危害与风险评估(H26)

重点研究重要环境与职业有害因素导致的早期健康损害、以及早期健康效应指标筛选和验证,并研究应用于健康风险评估,以实现对环境因素导致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预防。

32.营养素和非营养素活性物质摄入量与健康效应的评价研究(H26)

采用现场人群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重点研究饮食及营养物质补充剂来源的营养素和食物活性物质摄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明确营养素或食物活性物总摄入量与健康效应及其健康风险的关系。

33.温热病传变规律及相应治则治法的生物学基础研究(H27)

重点研究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中的动态传变的生物学基础,针对不同病变阶段的相应治则治法和方剂的作用机制。

34.基于疾病易感性的中医治未病的生物学基础研究(H27)

重点研究情志、体质等机体内因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的生物学基础,以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为切入点,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角度研究中医药通过干预机体疾病易感性从而达到治未病的作用机制。

35.芳香类中药“开窍”或“化湿”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H28)

重点研究芳香开窍药或芳香化湿药产生“开窍”或“化湿”功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36.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优势病种防治机制研究(H29)

重点研究获得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支持的中医药优势病种,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机制。

37.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发现、作用机制及新靶标研究(H30)

强化天然药物化学与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交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重点开展疗效确切(须经过临床或临床前验证或体内药效评价)的天然活性化合物的新机制、新靶标的研究,注重体内药效与新机制/新靶标的高度关联性。

38.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和系统性的药理学确证(H31)

针对具有扎实研究基础的创新性药物靶标,发展其药理活性筛选模型,发现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在分子、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研究先导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并阐明分子机制,系统性确证药理活性与靶标相关性。

39.特异性敏感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个性化药物治疗基础研究(H31)

重点研究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受体或靶点等个体差异的变化显著影响药物临床疗效或毒性的机制,发现相关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易于临床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并采用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对发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体内外功能和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确证。

赞赏

长按







































哪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moyongshi.net/lcjc/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