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主因全身起紫红色扁平丘疹,伴瘙痒5d,于年5月8日就诊。患者于40d前,躯干、掌跖部位出现红斑,确诊为二期梅毒,予卞星青霉素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用药3周,上述皮疹基本消退,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为1∶8,继续上述治疗未中断,期间未应用其他任何药物;5d前,患者躯干、四肢开始出现红色丘疹,约米粒大小,皮损渐增多,泛发,进展迅速,颜色逐渐变为紫红色,部分皮疹表面见脱屑,患者自用“皮炎平”无好转。
既往史:二期梅毒驱梅治疗后,现RPR滴度为1∶2。否认类似疾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见米粒至豆粒大小、圆形或多角形、红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部分皮损表面附有白色鳞屑或结痂;皮损分布密集且均匀,部分融合成斑块,双手腕屈侧,手掌部皮损疣状增生,上附黏着性白色鳞屑。无口腔黏膜及甲损害(图1a-1c)。
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可见胶样小体,表皮突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真皮可见嗜酸粒细胞(图2)。
诊断:苔藓样药疹。
治疗:复方甘草酸单铵注射液80ml/d静脉滴注、盐酸左西替利嗪5mg/d口服,地奈德膏外用。连续治疗15d后,皮损基本变平消退,部分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斑。出院后1个月,复查RPR滴度为1∶2,随访半年,皮损未复发。
图1 苔藓样药疹患者腹部、四肢皮损
图2 苔藓样药疹患者腹部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讨论
苔藓样药疹(lichenoiddrugeruption,LDE)临床并不少见,常见引起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1]。但由于其临床、组织病理改变相似于特发性扁平苔藓(idiopathiclichenplanus,ILP),所以常被误诊。以下几方面可帮助鉴别:①LDE发病前有明确用药史,一般潜伏期较长,为数天至3年[2]。②LDE发病较急,皮损多对称分布于躯干及四肢末端,黏膜损害少,而ILP多在腕关节屈侧和小腿[3,4]。③组织病理:ILP的组织病理表现中很少出现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消失、角化不良细胞等,嗜酸粒细胞仅出现在LDE的皮损中。另外还包括深层血管周围少量的组织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角质层可见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和非楔形的颗粒层增厚。LDE的最常见组织病理表现是嗜酸粒细胞苔藓样浸润[5]。④LDE的治疗效果较好,多可在半年内痊愈,愈后不复发;而LP的治疗困难,易复发,治疗后皮损迅速改善也可以作为明确LDE诊断的一个线索。本例患者应用卞星青霉素进行驱梅治疗,用药后原有梅毒皮损逐渐消退,治疗有效。治疗5周后,周身出现紫红色扁平丘疹,而此时复查RPR滴度为1∶2,滴度明显下降。通常RPR滴度可以作为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故考虑该皮损发生与梅毒无关,可除外二期梅毒疹。患者于用药期间出现皮损,同期并无其他药物服用史,故考虑为卞星青霉素引起的药疹。停用可疑药物后,经过常规抗过敏治疗,皮损很快消退。结合皮损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支持LDE的诊断。该例患者可疑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在引起LDE的药物中较为少见。
参考文献(略)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