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
一、定义。
红斑狼疮(lupuserythematosus,LE)是一种慢性、反复迁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为一病谱性疾病,病谱的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lupuserythematosus,CLE),病变主要限于皮肤;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病变可累及多脏器和多系统,皮肤损害包括特异性皮损及非特异性皮损。
二、分类。
①急性CLE(acutecutaneouslupuserythematosus,ACLE),包括局限性和泛发性;
②亚急性CLE(subacutecutaneouslupuserythematosus,SCLE),包括环形红斑型和丘疹鳞屑型;
③慢性CLE(chroniccutaneouslupuserythematosus,CCLE),包括
局限性和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lupuserythematosus,DLE)、
疣状红斑狼疮(verrucouslupuserythematosus,VLE)、
肿胀性红斑狼疮(tumidlupuserythematosus,TLE)、
深在性红斑狼疮(lupuserythematosusprofundus,LEP)、
冻疮样红斑狼疮(chilblainlupuserythematosus,CHLE)、
Blaschko线状红斑狼疮(Blaschkolinearlupuserythematosus,BLLE)。
三、详述。
(一)急性CLE
1.临床特点:ACLE主要见于SLE患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局限性ACLE表现为面颊和鼻背融合性水肿性红斑(蝶形),可累及额部、颈部、眼眶和胸前V形区(曝光部位)。
泛发性ACLE表现为全身对称分布的融合性斑疹、丘疹,夹杂紫癜或瘀斑,颜色深红或鲜红,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可伴有瘙痒。口腔和鼻腔黏膜可见浅溃疡。
ACLE有时可出现大疱性皮损,称为大疱性红斑狼疮;也可发生Rowell综合征(红斑狼疮患者伴有多形红斑皮损,同时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
ACLE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纳差、口腔溃疡、关节痛、肺间质病变、浆膜炎、血液及肾脏受累等系统症状,如出现这些症状则提示为SLE,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或神经精神症状。
2.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特点: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水肿,皮肤附属器周围散在或灶状分布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上部水肿,可黏蛋白沉积,真皮毛细血管壁可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通常可见皮损表皮与真皮交界处IgG、IgM、IgA和(或)补体C3呈颗粒状沉积,即DIF检查阳性;对ACLE患者的非皮损部位“正常”皮肤进行DIF检查,曝光部位阳性率为70%,非曝光部位阳性率为50%。
3.实验室检查:80%以上的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抗Sm抗体、抗双链(ds)DNA、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也可以阳性。还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蛋白尿和血尿等表现。
(二)SCLE:
1.临床特点:
好发于暴露部位如上背、肩、手臂伸侧、胸前V形区,常伴高度光敏感。根据皮损特点可分为丘疹鳞屑型和环形红斑型:前者皮损与银屑病皮损近似,为大小不一的红斑、斑块或丘疹,上覆薄层非黏着性鳞屑;后者表现为环形、多环形或弧形外观,为轻度隆起的水肿性红斑。SCLE皮损愈后不留瘢痕,但可继发色素改变和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有其他系统受累表现,约50%的SCLE病例符合SLE分类标准。约20%的SCLE患者并发干燥综合征。环形红斑型比丘疹鳞屑型预后更好,丘疹鳞屑型更容易出现肾脏受累。
2.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特点:SCLE与DLE相似,可表现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但炎性浸润较DLE部位浅而轻,无明显角化过度、毛囊角栓。约60%的患者皮损处DIF检查阳性,即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可见IgG和(或)C3呈颗粒状沉积;SCLE患者非皮损部位皮肤DIF阳性率约30%。
3.实验室检查:70%~90%的SCLE患者抗Ro/SSA、抗La/SSB抗体阳性,90%以上ANA阳性。少数可出现白细胞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和蛋白尿。
(三)CCLE:根据其临床特点分为6类。
1.DLE:局限性和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
(1)临床特点:CLE中50%~85%是DLE,男女比例为1∶3,好发于40~50岁中年人;部分SLE患者也可有DLE皮损,1.3%~5%的DLE患者可发展为SLE。局限性DLE最常发生于头皮、面部、耳部及口唇。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盘状红斑、斑块,表面覆有黏着性鳞屑,剥离鳞屑可见扩张的毛囊口形成毛囊角栓,外周色素沉着,中央色素减退、轻度萎缩,并可产生萎缩性瘢痕。发生于头皮、眉毛处的DLE可导致不可逆瘢痕性脱发。DLE常见的皮肤镜下表现包括毛囊口减少或消失、毛囊角栓、色素脱失及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瘢痕性白斑、鳞屑,头皮DLE可出现灰褐色征、毛囊红点征。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少数可有轻度瘙痒。少数发生于口唇黏膜的DLE皮损经久不愈,历经数年后可发展为鳞癌,且较一般鳞癌更易发生转移或复发。
除头面部外,DLE皮损还可累及躯干和四肢,此时称为播散性DLE(DDLE)。部分患者可有光敏和轻度关节痛等症状,发生于掌跖的皮损可以有疼痛。与局限性DLE相比,DDLE患者发展为SLE的风险更高。
(2)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特点:表皮角化过度,毛囊口扩张,可见角质栓,颗粒层增厚,棘层萎缩,表皮突变平,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有时可见基底膜增厚,表皮下层或真皮浅层可见胶样小体,真皮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周围见较致密的灶状淋巴细胞浸润。DLE患者皮损处DIF检查阳性率为80%~90%,非皮损部位皮肤DIF一般为阴性。
2.VLE:疣状红斑狼疮
(1)临床特点:较少见,常发生于上肢伸侧、手和面部,皮损肥厚呈疣状,类似肥厚性扁平苔藓。皮损表面覆盖有黏着紧密的厚层痂屑。在其他部位常有典型的DLE皮损。
(2)组织病理特点:基本同DLE,表皮角化过度伴疣状增生,颗粒层楔形增厚,棘层显著肥厚。
3.TLE:肿胀性红斑狼疮
(1)临床特点:多发生于青年男性,皮损为隆起的水肿性红斑或环形、半环形风团样斑块,表面光滑,无鳞屑和毛囊角栓,皮温高。好发于面部或肢体,光敏明显。间歇发作,缓解和复发常交替发生。
(2)组织病理特点:表皮变化轻微,可有轻度毛囊角化过度伴基底层空泡变性,主要变化是真皮可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和黏蛋白沉积。
4.LEP:深在性红斑狼疮
(1)临床特点:又称狼疮性脂膜炎(lupuserythematosuspanniculitis),多见于女性,好发于面部、上肢(尤其三角肌部位)和臀部。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皮肤正常或暗紫红色,极少破溃,可单发或多发,病程长,消退后可形成凹陷性瘢痕。
(2)组织病理特点:表现为皮下脂肪组织小叶性脂膜炎,可见脂肪小叶较为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亦可见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小叶脂肪坏死及钙化,后期发生透明变性;小血管壁及周围可见纤维蛋白样变性或坏死。
5.CHLE:冻疮样红斑狼疮
(1)临床特点:多发生于寒冷而潮湿的环境,表现为面颊部、鼻背、耳廓、手足和膝肘部紫红色斑块,皮损一般无明显瘙痒,且随气温回升无明显消退。该型患者部分有光敏和雷诺现象。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冷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素血症以及冷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证据。
(2)组织病理特点: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和毛囊附属器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6.BLLE:Blaschko线状红斑狼疮
(1)临床特点: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CLE,常发生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类似。皮损多为沿Blaschko线分布的红斑、皮下结节或局限性非瘢痕性脱发,好发于头面部,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偶有瘙痒,较少有光敏现象。
(2)组织病理特点:组织病理改变因皮损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分别与DLE、LEP、SCLE等相应类型CLE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类似,可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萎缩、毛囊角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
CCLE实验室检查:上述不同类型CCLE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其中4%~20%的患者ANA可以低滴度阳性,1%~3%抗Ro/SSA抗体阳性;5%出现抗dsDNA抗体。血液检查显示少数患者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尿液检查结果很少异常。
四、治疗。
总结
人群部位瘙痒光敏感检查ACLE中青年女性面鼻
可+ANA+
Sm+
dsDNA+
SSA/SSB+
蛋白尿血尿
SCLE暴露部位+ANA+
SSA/SSB+
蛋白尿
1.DLE盘状红斑狼疮50%~85%CLE,男女1∶3,好发于40~50岁头面耳口-部分可有少部分ANA低滴度+
2.VLE疣状红斑狼疮较少见上肢伸侧、手和面部(CCLE统一见上)3.TLE肿胀性红斑狼疮青年男性+4.LEP深在性红斑狼疮女性面部、上肢和臀部5.CHLE冻疮样红斑狼疮-部分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