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陆续出现的零星病例,据媒体报道部分与接触冷链食品包装有关。那么,冷链食品还能吃吗?如果吃了,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特别邀请了浙江省疾控中心环健所副所长陆烨副主任医师来为大家解疑。
什么是冷链食品?冷链是为了保证食物在生产、传输和经营过程中,利用极端条件阻止食物“变坏”,因为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所以不需要添加防腐剂,也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和口感。
冷链食品分为冷却食品和冻结食品,前者是指将食品的温度降到接近冻结点,并在此温度下保藏的食品,比如果蔬类和冰鲜类肉食;后者是指冻结后在低于冻结点的温度保藏的食品,比如冷冻禽肉类。
低温环境有利于病毒存活就新冠病毒目前的研究来看,它的物理特性表现为“粘”,尤其是能吸附在塑料和纸板一类的材质上并能持续生存很久,而常用冰冻食品的外包装正是此类。在低温环境下,病毒虽然无法复制,但是其生物结构没有破坏,只要换个环境,它就可能兴风作浪。而冷冻食品的源头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等场所的环境基本存在密闭、低温潮湿等情况,利于病毒存活,此外,密闭场所中工作人员的走动、大声交谈等也会加速病毒传播。食品包装检测出阳性就会传染吗?那么问题来了,冷链食品包装上如果检测出病毒,是否一定会感染人?这里要解释两个问题。
首先是剂量,“离开感染剂量谈感染都是耍流氓”,病毒感染人类需要一个“量”,要能感染人、能致病,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病毒量。
其次是活性方面的要求,要让人致病,这个病毒必须是活的。就目前为止,我们国内并没有因为吃冷冻食品而导致感染新冠肺炎的案例发生。这也能说明,新冠病毒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
因此,只要在源头上加强准入,把好流通环节关,消费者做好防护措施,大可不必拒绝冷链食品。目前海关部门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严格查验并对货物外包装实施消毒。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冷链物流企业严格查验海关通关单证,落实运输车辆船舶等装载运输装备消毒、一线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
在浙江省,冷链食品在进入经营环节前,检测员只需扫描商品“浙冷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