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舌头写有大信息舌苔的质地讲究这么多

小编导读: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想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不但需要熟读、熟记、理解医书的原文,还需要到临床中体会和实践。“望舌”是中医诊断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望舌可以辨别病邪性质、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病情深浅、预后好坏及疾病的转归。其中,就少不了观察舌苔的质地。这其中的讲究,小编这就为大家送上——

舌苔,由食浊、津液通过胃气蒸腾于上而产生于舌面上的一层薄的苔状物。正常人的舌苔为薄而均匀,干湿适中,舌面中部和根部稍厚。

望苔质主要是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

1.薄、厚苔

舌苔的厚薄一般以“见底”“不见底”作为观察的标准。能透过舌苔隐隐约约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能够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正常人舌苔薄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厚苔由胃气夹湿、痰、食、热等熏蒸所致。厚薄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邪气消退,为病退的征象。

2.润、燥苔

舌苔润泽,干湿适中,称为润苔。舌面湿滑,伸舌欲滴,称为滑苔。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若疾病过程中出现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若水湿之邪内聚过多则表现为滑苔,见于痰饮、湿证。舌苔干燥无津,重者舌苔干裂,称为燥苔。苔质粗糙如石,扪之碍手者,称为糙苔。二者均提示体内津液亏损或津液输布障碍。多因热盛、过汗、吐泻,或过服温燥、泻下药物等,导致津液损伤,失去滋润濡养作用。或因痰饮、瘀血内阻,津液不能上蒸濡润舌苔而见燥苔者,属津液输布障碍。糙苔多由燥苔逐渐发展而来,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见于秽浊之邪盘踞中焦。润燥苔主要反映机体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临床当动态观察舌苔的润燥变化,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液输布失常;舌苔由燥转润,主热退,津液逐渐恢复,或饮邪逐渐化解。

3.腻、腐苔

苔质颗粒细小,相互融合,结构紧密,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如油腻状,中间稍厚周边薄,称为腻苔。苔质颗粒粗大,结构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称为腐苔。若舌上黏厚,如疮脓状,则称脓腐苔。临床主要用于推测阳气与湿浊的消长。二者皆主痰饮、湿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腻苔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遏,痰饮湿浊停聚舌面所致。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气,上泛聚积舌面所致。

4.剥、落苔

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多因胃气匮乏,不能上熏于舌,或胃阴枯涸,不能上朝于舌所致。一般情况下,舌苔从有变到无,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逐渐衰退,疾病逐渐加重的表现;若舌苔剥落,逐渐生出薄白苔,为邪去正胜,胃气逐渐恢复,疾病好转的表现。无论舌苔的增长或消退,都以逐渐转变为佳,舌苔骤长骤退者,多为病情急剧变化的征象。

5.偏、全苔

舌苔遍布于整个舌面,称为全苔。舌苔仅限于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苔。全苔,多因邪气散漫,痰湿内阻所致。舌苔偏于某一部位,提示舌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聚。

6.有根苔与无根苔

无论舌苔的厚薄,若紧贴于舌面,刮之难以去除,刮后仍留有苔迹,好像从舌里生出者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舌苔不紧贴于舌面,苔不着实,刮之即去,刮后无垢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即使病邪亢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若新病现假苔,多为邪气渐聚,病情较轻;久病现假苔,多为胃气严重匮乏,病情危重。

总之,观察舌苔厚薄可推测疾病的深浅;舌苔润燥,可推测津液的盈亏;舌苔的腐腻,可推测湿浊的情况;舌苔的剥落和有根、无根,可推测胃的气阴盛衰和病情的发展趋势等。

好书推荐

《四诊心法要诀精注精译精解》

(点击图片,购买好书)

本书根据清代乾隆年间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的诊法专篇,主要介绍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原书采用四字诀,朗朗上口,深入浅出,便于初学者记诵,对学习、研究中医诊断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次编写,在精选原著歌诀的基础上,进行精心校对,对术语生字详细注解,将歌赋心法以白话翻译,把疑难重点详细解读。医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更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四诊心法要诀精注精译精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云志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moyongshi.net/zlff/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