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栋从太阴血痹病传规律论治虚积冷结

各位尊敬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开心跟大家一起进行我们经方的学术交流。今天下午我给大家带来的讲课是从太阴血痹病传规律论治虚、积冷、结、不孕。这个题目是我们经方学术体系中本来固有,而被后人所忽视的一种证治规律和病传的体系。我们的讲座希望抛砖引玉,通过一个不孕辨治的路径跟大家探讨经方中固有的辨治思想体系。今天下午的讲座分了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不孕病解,从经方的角度去认识这个疾病的病理;第二是病传规律,整个病传体系是仲景一个学术体系,一个巅峰的思想展示。所以我经常跟学生们半开玩笑地说,其实在仲景的时代,一下子开了三个班:一个是初级班,教大家随证治之;一个是中级班,教大家依法治之;一个是高级班,教大家依病传治之。依病传治之是整个经方中最能凝聚思想高度,展示疗效特殊性的非常重要的法度。比如说《伤寒论》的第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仲景是在一诊的时候就知道患者用完小建中汤以后,会病传到小柴胡汤证,所以我们体系在挖掘复原病传法度的过程之中,治了很多大病顽疾。这种病传治之的法度,可以把大病顽疾用比较短的时间治愈,而且把以前认为不可治愈的疾病,通过病传的法度把病邪驱逐出去,让顽疾得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疗效。比如我上次跟大家讲过一个例子,也是在我们山东的一个会议现场,一个口腔扁平苔藓的患者,我一下子就开给患者十张口服的方子,一张漱口的方子是甘草汤漱口,让患者按照顺序去服用,结果患者两年的顽疾一个半月就完全痊愈了。到第二次我去的时候在会议现场给我送锦旗。这个病案大家可以在谦川中医的推文上看到,就知道我们是怎么用病传的法度来克制大病顽疾。第三是病案的讲解,通过病案解析来体现我们法度的路径。先讲一下经方是如何认识内伤杂病。因为很多研究《伤寒论》的学家认为伤寒是治外感,后世的很多脏腑辨证或者是一些别的体系是治内伤杂病。其实伤寒是万世之法,所以说不管是外感内伤,都是用经方的法度去辨证施治。特别是经方对病因学说的认识,尤其会让我们感受到经方是怎么样认识里病。比如说在金匮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就告诉我们,“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就是我们经方著名的三因病,但是我们大家仔细的考量这三因病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先看内因是怎么引起的?内因是经络受邪入脏腑,内因是外因引起的。我们再看外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外因也是外因引起的。所以说除了第三种物理性的损伤,不管内病、表病还是里病杂病,都是外因引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出一个学术观点,伤寒论的学术体系是首辨表里、尤重表证,他把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在病因学说上他就认为表是邪气入中之藩篱。那么怎么样才能病好?比如说伤寒论的三阴病,三阴病是里病、阴病、寒病、虚的代表。那么怎么才能算治好?我们读《伤寒论》的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要想治好,得阳脉浮脉而愈。我们再看少阴病的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为欲愈”。我们再看厥阴病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所有的三阴病都是必须得阳脉浮脉而愈,所以说邪气入中的过程是从表入里的。怎么才能就达到一个病愈?引邪出表,阴病转阳。这就架构了整个经方对病因病机以及治法的理论体系。所以说我们再细分的话,外感热病大部分是从太阳入中,而内伤杂病大部分是从太阴入中,所以太阴中风是杂病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机制。我们提出一个学术观点叫太阴为杂病之薮,整个一部《金匮要略》都是与太阴病的病传病解的过程密切相关。经方又怎么去认识不孕的?不孕又与太阴中风有什么联系呢?在《金匮要略》的妇人篇我们可以看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这段话解读起来就是说了三层的意思。第一层,因为虚,虚是什么?虚是人体的营卫,它虚损了,所以才有表邪入中的机会,所以太阴病的条才告诉我们,若脉长者为欲愈,我们都知道内经一段话“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当气血强壮起来的时候,太阴病才有出表的机会而痊愈。反之我们推一下,因为津亏液少,血弱胃虚才导致表邪入里。这个虚指的是太阴中风的津亏液少血弱胃虚。第二层是积冷,太阴病本来它的基础就是有里虚寒,容易产生水病,容易产生水血同病,所以说当表上津亏液少血弱,里边有胃虚,那么邪气入中以后就形成了虚和积冷两个病机,这都是太阴病本身包含的。第三层叫结气,结气并不是我们认为气滞的结气,这个气是一个语气助词,它就是个结,是实邪代表。怎么理解这个结气?我们读伤寒论有水气,有火邪火气,这叫结气,是一个邪实的代表。因为表虚表邪入里,因为太阴里虚寒而产生了积冷,因为实邪积结体内而形成了结气,是一个实邪的代表。所以说这三层意思就是表上精血亏虚,里边形成积冷,包括我说的水病、血病。这就是因虚致实,或者本来里面有实邪而导致实结,所以说虚、寒和实邪构成了妇科疾病非常重要的三种病因。那么伤寒论只讲病传的路径,是从哪里传进来的呢?其实就是从太阴中风传进来的。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太阴中风病的层面,它分了三个病机层面,第一层是邪风虚热,也就是最表的一层,比如说《伤寒论》的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那么就单纯用桂枝汤来救邪风就可以了。再有一种叫水饮血痹,比如说我们读《金匮要略》,“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血痹病怎么得的呢?尊荣人,并不一定是养尊处优的人,是指不喜欢运动,喜欢呆在一个地方,并不是因为他生活质量多么的优越他喜欢呆着。他是有水气的基础,有精亏的基础。平时我们说身重懒动嗜卧,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几乎偏于水湿重,然后平时不喜欢运动,是因为它本身的水气、寒邪困束导致他不喜欢动,所以叫骨弱肌肤盛。这骨弱肌肤盛,其实不是说他的骨质疏松,不是缺钙,古人是假文字以揭示其独特内涵的。骨弱肌肤盛怎么理解?我们通过训诂的方法就可以知道,骨和肌肤是一个表里的代名词。为什么这么讲?通过我们前几年的经方研究,我们说仲景的学术是起源于谁呢?历史书记载他是学医于同郡医师张伯祖,但是“其识用精微过其师”。张伯祖老先生将汤液经法教给仲景先师,但是当时的人们就评论说,仲景的这种学术水平和临床效果已经超过他的老师张伯祖先生了。那么我们想一下,是谁让仲景学术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我们读《伤寒论》的序言第一句话: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原来是扁鹊先生让仲景的学术得到一个质的飞跃。那么扁鹊先生是什么样的学术观点启发了仲景先生呢?那就是扁鹊形成的表里观,扁鹊先生是我们在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提出表里观的中医学家,在他之前没有。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或者叫齐桓公,古人往往对表面的字不去过度纠结,而是看事情的本质。比如说我们出土一个越王的勾践剑,大家看勾践两个字叫做鸠浅。不管是形或义或者音大致类似这个意思,古人不是像我们现在对字句这么纠结。扁鹊见了齐桓公以后,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见了几次以后不见的这种过程。后来扁鹊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说这个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在最浅的一层,我可以通过泡个热水澡发个汗就可以痊愈。汤熨之所及,这个汤并不是喝热水的意思,汤是古人泡温泉的意思,衍生出来热水的这种熏蒸或者泡浴的疗法;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那么当病再深入一层的话,单是泡热水澡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我可以刮痧啦,针个灸了来调血脉;那么再病入脏腑的话,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就需要汤药,四气五味的配合来荡涤之,在骨髓属司命,无奈之何。大家注意这个骨髓是什么?里病的名词,所以说骨弱肌肤盛是表上风寒水湿盛,而里边弱了,其实就是一个表上邪实,有风寒困束,里边胃气亏虚了。所以骨弱肌肤盛,这是一个表伤邪气入侵的过程,胃弱的过程,并不是说一定是胖子或者是骨质疏松。正是因为有太阴中风血痹的基础,我们说津亏液少血弱胃虚,邪气入中,所以才能导致妇人血脉出现异常。然后当它冷积到胞宫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妇科杂病,所以叫诸经水断绝,经水断绝并不是闭经的意思,而是说妇科所有的大病,还有下面这个带下病,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白带增多的意思,而是说带脉以下的疾病。妇人带脉以下的经水失调的诸种疾病,都是这三种病引起的。所以我们经方辨治只要抓住三个靶点就可以了,说起来也不难。中间这些文字有在上、在中、在下的各种论述,我们就知道只要是风寒入中胃虚,然后产生了冷积胞宫的时候,就会产生上中下三焦的各种失调,包括水的失调,血的失调。先理解这个意思,我们再往下讲课。所以综合起来讲,妇人疾病的核心病机就是胃虚血弱,抗邪无力,表邪入里,所以产生了虚,积冷和结气。虚的一面是从太阳中风入中的,然后传到太阴的本病,然后传太阴的里病的里虚寒,然后再出现水血的凝滞或者虚弱转实而产生类厥阴病,所以妇科疾病与太阴、和厥阴这两经是密切相关的。很少看到一个妇人疾病从太阳去治好的,几乎是在理法上来看是不可能的。我指的是独特的妇科疾病,比如说,没有说谁调经助孕从太阳病治好的,因为在病理上就不符合她的特点,所以说辨病的病位非常重要。怎么才能治好?里邪出表从表而解,所以说妇人疾病,调经,种子,助孕,要解表,这就是经方最大的奥妙。从太阴中风而解,因为太阴有津亏液少,血弱胃虚的基础,适合于这种妇人疾病的表邪的发越,或者是里胃的安和。前面就论述了从《伤寒论》的太阴中风的条文衍伸出里虚寒的入中的邪气的路径,疾病要精血充实、气血调和才有病愈的基础。那么太阴中风我们说第一个层面是邪风虚热,所以在《伤寒论》的条说了一段话“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那桂枝汤就是阳旦汤嘛!所以不但说刚开始病邪发生的时候可以用阳旦汤,当产后疾病也可以用。产后病也是一个津亏液少,血弱胃虚的代表。大家都知道妇人产后精血亏虚了,它里面就弱了,所以这个时候得的杂病就需要用阳旦汤。为什么?因为它符合里邪出表的这种病解的机制。为什么叫邪风虚热?因为津亏又血弱,这种热肯定是虚热。所以阳旦汤可以治疗虚热。第二个病机层面是水饮血痹,就是我们讲的从血痹病传导致血脉凝涩而产生妇人疾病。它的代表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因为黄芪配上阳旦法,它的养血除痹温胃驱寒,解反表里的效果更加突出。我们大家如果读《神农本草经》的话,会发现黄芪有个别称叫“戴糁”,这个糁(san)是左边一个米,右边一个叁,是古代就存在的一种食物,但是现在只在山东的临沂还有这种食物。因为临沂为什么叫临沂?是临沂河而居,它的河潮湿阴冷,所以容易被风寒水湿入中,所以当地的早餐就是以糁为主。糁是怎么做的?我又要讲这个故事了。在我年轻的时候,到临沂去找一个同学玩,那个同学领着我去喝了他们的糁,是用麦仁羊肉各种肉沫,然后胡椒生姜一起煮的一种粥,喝上以后你会觉得胃中暖暖的,然后后背有点微微出汗。先是温里,然后有解表的效果,因为这个字我那时候不认识,我就问同学说这个字叫什么字?说你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这个字叫糁?我说有什么讲究吗?他说这个字不得了了,糁是王羲之创立的。当年家里来的客人,然后客人要吃饭的时候,夫人有点为难的说:我们家里只剩了一把米、一把菜、一把肉一把,一把什么调料了,说这样怎么做菜?王羲之就说:你这样好了,你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锅里煮,煮完又端上来。然后大家吃完以后觉得食物特别的好吃,以前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那么就问王羲之:这是什么样的食物太好吃了。王羲之想:我还没编出来什么食物,有点难。他说:这样,先到我们书房,我再给大家把这个字写出来!大家想也对,在书法家嘛,写个字应该是他的一个日常,所以就到书房以后,王羲之写下一个字,因为是多种米多种食物在一起,就叫糁,叁是多的意思。我被这个故事深深的感动了。然后每次去的时候就喝糁的时候,就想起了王羲之这种既开创了书法的这种竞技,然后又给我们创造了美食,非常的令人心驰神往。然后直到后来再仔细的读经典的时候,发现神农本草经上有糁!而神农本草经最晚的成书年代应该是西汉,他是春秋到西汉的一本著作。所以那时候就产生了怀疑,后来读的书再多一点的时候,当我在读《周礼》的时候发现原来在周礼的时代就已经有了糁,并且有非常详细的做法。原来我们是中亚民族过去抵御风寒寒湿常用的一种食物,就叫糁,只不过现在除了临沂别的地方没有保留。糁是先从胃中来发汗的,黄芪我们都知道是甘温的,甘温补益胃气,然后再去除表的风邪,和糁的作用是非常类似。当然黄芪的作用又超过糁。所以叫“戴”,是超越的意思。我们说血痹传里就形成妇人病,而妇人诸疾在病位中,包括伤寒症的症候群以及它的病名,包括了伤胎、虚劳里急、寒疝、下血、瘀血、经闭、半产、漏下。伤胎,就是在养胎的过程之中出现各种需要保胎的一些症候群;虚劳里急就是妇人精血太亏不利于养胎,或者妇人精血亏虚而产生了这种里面的腹痛、潮热,包括我们现在认为的更年期的一些症候群这些层面的一些症状;寒疝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说的什么斜疝这样的妇人斜疝,而是说腹中坚痛,因为寒邪引起的叫寒疝;下血当然是包括崩漏这些类的一些疾病,淤血包括冷结胞门的这种闭经,或者是月经血块,或者是经血的诸种因为实邪导致的失调;经闭那就是非常典型的闭经;半产是伤胎以后形成的一种小产的病理;漏下包括下血和带下两种,因为古人对漏下的概念比较广,包括漏下带下,都是带脉以下的疾病代名词。比如我们在经方中可以看到的桂枝茯苓丸和土瓜根散,这两个方子都是治疗漏下和经水不利的。大家看我们从开始的阳旦汤、桂枝汤到血痹的病传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到桂枝茯苓丸、土瓜根散,全部是阳旦法的病传。阳旦法是以桂甘法为基础的方干形成它治疗血脉病的一个药式。所以我们就知道妇人疾病不离血痹法,那么血痹是太阴中风的病传,所以说血痹病传的规律就是我们克制疑难妇科疾病,包括不孕症的法宝。我们讲病传的规律。因为从经方的角度认识,不孕是因为血痹病传引起的,所以血痹在最初的一层是太阴中风。太阴中风这一层的话,它失调的地方是卫气和津血。卫气津血亏虚,就可以导致人的津血失和血脉不利而产生了冷结胞宫的一个病理基础。当它伴随着病传到里的太阴本病,里虚寒产生以后,就会产生典型的妇科疾病。我们说在最表的太阴中风可以不可以引起经血不利?可以,但是会以四肢百骇或者上焦的所急所苦,为主要的伴随症状。而病传到里,到了下焦以后就是典型的妇科疾病了。所以说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不可以调经助孕?可以,但是它毕竟是以表上的津血失调,因为我们都知道,经方有一段话“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营卫只要不调和就会产生表邪入里的基础,当它腹满肠鸣,就产生了水饮、寒邪,包括腹满寒疝,就产生了太阴的里虚寒疾病。所以我们大家知道这个观点,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调经助孕,但是必须有病传。传到里的胃气亏虚,产生虚寒水饮或者寒疝,但它是以表邪为所急所苦的时候,你不能单纯的温中,要解表。因为你不给邪气出路,它便会不断地表邪入里,它不断地冷结胞宫,所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一个表里同治的方子。黄芪桂枝五物汤能解表,我想大家都会理解,但是它可以去温中散寒,治疗腹满寒疝吗?肯定可以,我们看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生姜六两,六两生姜是非常典型的温中养血除痹的药。生姜如果是单纯散表寒的话,用三两,比如说桂枝汤,所以经方的剂量就携带了它先天性的药势的密码,六两生姜就可以去温中散寒、养血除痹。所以我说太阴中风最浅的一层就可以引起不孕,但是它肯定伴有肢体的或者上焦的一些所急所苦。当病邪完全入里以后,它以里为所急所苦的时候,就不适合单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了,也可以配合使用,当邪出表的时候去使用,但是里面的病邪你要解决。里面要解决什么呢?太阴里虚寒传到积冷的层面,形成这种里虚和里寒。里虚也不是单纯的一个理中法,因为里虚包括了胃气虚和胃津虚。胃气虚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小品的甘草干姜当归大枣汤,就是在29条的甘草干姜汤的基础上,再加上当归和大枣,这个方子温中养血非常好用,大家临床可以验证。那么当它胃津虚的时候,得倍芍药了,倍芍药就是建中法,三建中汤就这么来的。所以里虚包括了胃气和胃津两个层面,阴阳是永远是相对应的。所以说我们并不是一说到里虚就想到一个温中,有时候你也需要滋养中焦,有时候你需要去濡润中焦,所以有建中法和理中法两种法度。在妇科常用的方子,《小品》的甘草温经大枣汤比理中汤和甘草干姜汤更为管用,所以我们把这个方子放到这边,这是我们的临床经验,大家可以去验证。在胃津虚层面上的治疗妇科疾病,建中汤,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里寒的话也分了胃寒和血寒。在胃中寒的层面是以不能腐熟固下为主,它会引起二便失司,宫冷带下或者是不欲饮食,是白术散来主治的。通过川椒白术的配伍来温中,通过川芎清酒的配伍来调畅血脉,所以这个方子是治疗胃中寒的层面,我们治疗宫冷不孕或者妇科诸种血疾,就用这个方子。当他血寒在胃的层面已经过去了,他饮食二便没有异常,也没有说中不制下的带下或者尿频,他出现了血寒,比如说肢冷、痛经、经期腹冷痛,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胃寒血寒你只要区分细致了,就会用非常小的方子来治疗非常大的症状。当他在胃的层面,你用养血的方子,他是不管用的,但在血寒的层面,你用治胃的方子也是隔靴搔痒的。所以经方为什么能用小方治大病?就是因为他把病机分析的非常细腻,他分析到病理的最小层面,包括一个里寒,分为胃中寒和血分寒。我们都知道白术散中的清酒、牡蛎,和当归生姜羊肉汤的生姜、羊肉,在经方叫服饵法,体现在上品上药。服饵法是特列于《神农本草经》中上品的一种法度。因为我们现在的版本大部分是宋本的伤寒论,而宋本伤寒论存在着很大的学术瓶颈,他有阳旦,但无阴旦,又遗失了石散法和服饵法,所以他在阴阳上圆不起来。阴阳圆不起来,你才对很多疾病缺乏治法、缺乏准则,所以才让后世很多时方学派诟病说伤寒学派的用药过于温燥,只能治疗外感急症,不能治疗内伤和缓症,能够攻实不能去补虚。这些批判有没有道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经方缺这个体系,而是我们的宋本缺这个体系。我们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年代整理的,整理的时候,它是在高继冲版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高继冲版本来就是个残卷,高继冲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是一方小国的国王或者说一方的诸侯,但其实他本人的最本质的面貌就是一个劫道的,他控制了一段疆域的码头,然后几乎所有的经过的客商都被他洗劫一空,所以累积几世形成一个小国家的样子,他本来就是一个小的不成器的国家,大家可以想一下,类似索马里海盗。他抢了别人一个传本。传本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学术的分水岭,叫做衣冠南度。五胡乱华以后,大部分士大夫阶层携带了家眷、细软和藏书,渡到长江以南了。在衣冠南度的过程之中,有一个伤寒论传本被高继冲劫下来了,他认为这就是伤寒论的正版,而且我们都知道千金方孙思邈老先生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药方不传,江北见不到伤寒论的各种传本了,要见传本的话就到江南去找,高继冲就认为自己的是非常宝贵的,后来他为了讨好宋太祖,献给了宋太祖,宋太祖觉得这毕竟是一方诸侯传下来的,就藏在内府,然后林亿整理伤寒论的时候,就把这个作为一个最标准的蓝本去整理的,不靠谱本来就。但是好在我们的学术渊源还是法脉非常深厚的,并没有说因为宋代的整理,就把我们很多应该有的条文方药遗失了。那么唐本伤寒论的研究,我觉得是大家应该努力的方向,现在还没有可以说是成熟的唐本伤寒论。我们是怎么研究的?我们是从小品方、外台秘要、千金方,包括圣济方、圣惠方去整理他们伤寒论的体系的。那么这个体系是一个阴旦和阳旦圆融的对应的,也整理出来了石散法和服饵法。我们读史书的时候发现仲景见王仲宣,谓君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死,后面一句话说得特别重要,服五石汤,可免。在仲景的时代就有五石汤,作为他的经方去使用,而我们宋本伤寒论没有五石汤石散法,没有这个汤药。当我们读唐本的时候,把五石散这个方药挖掘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moyongshi.net/yczz/5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