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作为大宗、名贵药材,吸引了众多药农种植,但多数药农苦于没有栽培经验,或得不到技术支持,在栽种过程中实际产量并不高!小编把川贝母种植技术全盘托出,希望对广大药农有帮助。
一、概述
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可供川贝的植物有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unibracreataHsiaoet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exBatal.和棱砂贝母F.delauayiFranch.。它们产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前三种称松贝和青贝,第四种俗称炉贝,统称川贝。味甘,性微寒,归肺心二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痨嗽、咯痰带血等症。过去全靠采挖野生,60年代初开始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现在四川阿坝、理县、小金等县,甘肃漳县,云南丽江等地均有栽培,并建有种子、鳞茎种源基地,供各地引种栽培。川贝母为当前紧缺名贵药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人工栽培川贝不但收益高,而且可以缓和临床用药的奇缺。
二、植物特征
1、川贝母:株高20-85厘米,茎生叶通常对生,顶端叶多呈线形,先端卷曲,蒴果6棱,翅宽1-1.5毫米。
2、暗紫贝母:株高较川贝矮(15-60厘米),茎生叶最下面2枚对生,上面通常互生,叶先端不卷曲,花深紫色,蒴果长圆形,6棱,棱翅宽约1毫米。
3、甘肃贝母:与暗紫贝母很相似,区别在于花黄色,有细紫斑。
4、棱砂贝母:株高15-35厘米,生长有叶的茎段比花梗短,茎秆上生长的叶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果实上有翅,翅宽2毫米,长在果实上的花被果熟前不萎蔫,可与其他种相区别。
此外80年代引种栽培成功的瓦布贝母和浓蜜贝母适应环境能力强,更易于栽培。特别是瓦布贝母生物碱含量及止咳祛痰作用优于暗紫贝母。目前“野转家”栽培成功的还有秦贝母和太白贝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