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多大一口腔疾病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808/4443995.html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从这句话可以很容易看出大部分人对于牙病和口腔疾病的看法,只要不疼不痒,不影响生活,很多人就不当回事,只有疼得实在难受,影响生活时人们才会重视这一问题。但实际上,口腔疾病是最常见疾病之一,也是最不受重视疾病之一。全世界有10-15%的人患有牙周病,在比较重视牙齿健康的美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有牙龈炎,在超级美食大国的中国,这一比例会更高。忽视口腔健康,把口腔疾病当作口气之类的小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疾病时也并未曾考虑到口腔问题的影响,之后可能会不得不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心情和金钱,甚至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研究发现:口腔菌群异常,口腔炎症水平增加时,不仅可能出现龋齿、牙龈炎、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癌等口腔疾病,慢性胃肠病、肝硬化、糖尿病、癌症、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风和认知障碍等疾病的风险都会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自闭症等与口腔菌群异常密切相关,口腔屏障损伤有可能会一步到位地在消化道最上游对头脑造成影响。下面食与心将为您详细介绍口腔问题对人体全身健康的影响。口腔和鼻腔是消化道的共同入口,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交流的门槛,也是科学定义中肠道的起始端。食与心在肠漏系列文章中介绍过,人体口腔黏膜屏障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中的大量微生物构成了口腔黏膜屏障的生物屏障,唾液、溶菌酶和抗菌肽等构成了口腔粘膜屏障的化学屏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口腔上皮细胞构成口腔黏膜屏障的物理屏障,而上皮下的免疫细胞则构成了口腔黏膜屏障的免疫屏障。口腔黏膜屏障的正常必须依赖健康的口腔菌群,稳定多样化的口腔菌群不仅能促进口腔屏障的维持,还能帮人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当压力、抗生素、饮食、药物等因素扰乱口腔菌群,导致口腔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时,口腔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口腔炎症水平增加,则可能出现各种口腔疾病(比如牙齿疾病和口腔粘膜病)。对于微生物来说,人类的口腔是一个非常适宜的生存空间,营养充足,温度湿度适宜,氧含量丰富且具有不同浓度梯度,适合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生存。由于口腔的生理结构远比肠道其他部位复杂,口腔屏障相比于小肠大肠屏障更为复杂多变,口腔中舌头、牙齿、牙龈、颊粘膜、上颚、咽喉和扁桃体等不同部位含有各自独特的菌群,种类在50-种不等;口腔微生物基因表达数量高于肠道:口腔有万个微生物编码基因,肠道虽然微生物数量和重量庞大,但是表达量不及口腔微生物,为万个微生物编码基因。这说明口腔对于人类的生命活动和健康影响高于肠胃,虽然某些口腔细菌及其基因表达可能是昙花一现,一瞬即逝,但是它们每时每刻对人类的影响是最不容忽视和可以主动控制的。同时口腔与人体神经、内分泌和循环等系统中枢器官的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口腔屏障功能损伤对全身的影响甚至比小肠和大肠屏障渗透性增加的影响更加直接快速。一.引发口腔疾病1.龋齿(Dentalcaries)龋齿,也称蛀牙,是一种与微生物和饮食密切相关的口腔疾病。微生物可在牙齿上形成一层生物膜(就是我们常说的牙菌斑,不过只有这层微生物膜肉眼可见时我们才能觉察到),微生物可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产酸,通过去矿化作用腐蚀牙釉质,最终在侵蚀牙齿表面甚至形成孔洞,也就是龋齿。龋齿在所有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其中学龄前儿童的龋齿危害最大,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经常吃甜食或喝甜饮料,睡前吃甜食是儿童龋齿的最主要诱因。2.牙龈炎(Gingivitis)当牙菌斑聚集在牙齿表面、牙齿周围和牙齿之间时,可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刷牙、漱口和用牙线清理等方式)去除;但当牙菌斑没有被及时清除,长期存在时,就会固化形成牙结石(也称牙石)。牙结石往往出现在牙齿底部靠近牙龈的部位,呈黄色,无法自行清除,可通过专业的洗牙去除。这种坚硬的像石头一样的物质里含有大量微生物,可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发炎,这时就会出现牙龈炎(也称齿龈炎)。患者可能并没有感觉到疼痛,但刷牙时很容易出血,甚至吃稍硬的水果比如苹果时也常出血,牙龈对外界刺激(比如冷、热、压触)非常敏感。牙结石是牙龈炎的最常见诱因,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增加牙龈炎风险。青春期、更年期、生理期和孕期的激素波动都能增加牙龈炎的风险;癌症、糖尿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药物等也都能增加牙龈发炎的可能性。牙龈敏感但牙齿并没有松动时,这种程度的牙龈炎是可逆的,通过积极的口腔卫生、洗牙等方法可恢复口腔健康。但如果放任不管,牙龈炎则会逐渐发展成牙周病,这时的口腔损害就无法逆转了。3.牙周病(Periodontitis)当牙龈和牙槽骨回缩,远离牙齿,牙齿看上去变长了,牙齿与牙齿间空隙变大,牙齿与牙龈间出现缝隙(牙周袋)时,牙周病(也称牙周炎)就已经发生。这时食物残渣更容易在牙齿间和牙龈附近积累,进一步刺激牙龈引发感染和炎症,加重牙周炎症状,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牙菌斑和牙结石侵入牙龈线以下的空隙中,免疫系统不断发起攻击。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支撑牙齿的骨骼和结缔组织开始瓦解,牙齿逐渐松动甚至脱落。牙结石(特别是龈下结石)和慢性牙龈炎是引起牙周病的最常见诱因。牙周炎时的损伤(比如牙槽骨和牙龈回缩)是不可逆的,通过专业的口腔治疗可以及时止损,防止进一步恶化,但并不能恢复原有的牙齿稳定性和牙龈。4.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种植体周围炎,也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指发生在口腔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可逆炎症,其根本病因是种植体上的细菌微生物。即由于口腔卫生不良,造成种植体周围菌斑堆积,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黏膜的红肿、探诊出血甚至溢脓等。因此,种植牙并非能一劳永逸解决口腔问题,种植后同样需要重视口腔健康。牙周炎、糖尿病和抽烟等因素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而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比如勤刷牙漱口,定期洗牙)和健康的口腔菌群则有助于预防种植体周围炎。5.鹅口疮(Oralthrush)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也称假丝酵母)感染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和老人,但在成年人中也可发生。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黄色斑膜,无痛,可以擦去。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白色念珠菌是人类口腔常见菌,一般含量很低,在免疫力正常,有益菌充足的情况下不会造成感染。但当免疫发育不成熟或者免疫力受损,口腔菌群紊乱时,白色念珠菌就可能大肆生长,引发鹅口疮。因此,口腔黏膜屏障尚未发育完善的婴幼儿或者口腔免疫屏障受损的成年人更易发生鹅口疮。比如,使用过抗生素破坏了口腔菌群的人、使用了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糖尿病病人、接受放疗或者化疗的癌症病人等,患鹅口疮的风险都会显著增加。除了医生的专业治疗,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于预防鹅口疮复发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认真刷牙、及时更换牙刷、不用漱口水(除非医生建议)和勤漱口(可用淡盐水、食用苏打水、柠檬水、苹果醋水等)等习惯都有助于去除和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同时使用无添加的发酵酸奶、使用益生菌口腔制剂(比如益生菌含片)都有助于增加口腔有益菌含量,预防鹅口疮。6.口腔黏膜白斑病(Oralleukoplakia)口腔黏膜白斑病,也称口腔白斑病,指仅仅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这种斑块是不能被擦掉的,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又不能列入其它疾病分类之中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口腔各部粘膜均可发生,但以颊、舌部最多。口腔白斑病的白斑比鹅口疮的白斑更硬,更易出血,但一般能自行康复。但如果白斑持续存在,不断扩大或增多,或者经久不愈,最好尽快寻求医生帮助,排除口腔癌、艾滋病或者HIV病毒感染等因素,及时治疗。抽烟是口腔白斑病的最常见诱因,咀嚼烟草、长期饮酒、喜食烫食和酸辣食物、咀嚼槟榔等都是该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而停止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比如菠菜胡萝卜等都可预防口腔白斑病。7.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planus)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口腔黏膜皮肤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1%-4%。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颊部最多见,牙龈、舌头、嘴唇内也可能出现。扁平苔藓损伤为白色网纹状时,一般无明显疼痛或不适,但当损伤红肿溃疡时,会非常难受,影响进食饮水甚至说话。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很可能是一种自免疫疾病,与自免疫疾病、口腔感染、菌群失调和药物等因素有关。患者由于进食受影响,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继发细菌或者真菌感染,口腔癌风险也会明显增加。除了专业治疗,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低加工健康饮食、充足运动,舒缓压力等都有助于改善症状。8.口腔癌(oralcancer)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之总称,90%以上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即所谓的黏膜发生变异),是头颈部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异常的口腔菌群(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可扰乱口腔黏膜免疫,引起口腔炎症,改变口腔细胞活性,干扰细胞增殖、分化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形成和增殖。

头面部日晒过度、HPV感染、家族史、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抽烟、长期饮酒、咀嚼槟榔等都会增加口腔癌风险。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维持良好的口腔黏膜屏障则有助于预防口腔癌。二.诱发消化系统疾病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肠道微生物大部分从口腔而来,口腔问题对消化系统健康有重要影响。1.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最早发现与口腔健康有关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血便。除了胃肠道症状,炎症性肠病病人还经常出现溃疡性口炎、口腔溃疡、口腔干燥症、增殖性脓性口炎等口腔问题。除了肠道菌群改变,患者的口腔菌群也明显不同于健康人群,口腔克雷伯氏菌、奈瑟氏菌、嗜血杆菌等有害菌含量明显增加,唾液促炎症细胞因子(比如IL-1β)含量增加而能抑菌的溶菌酶含量显著降低。口腔有害菌是肠道有害菌的主要来源之一,口腔炎症也会加重肠道炎症,在口腔被有害菌激活的免疫细胞(比如Th17)也能迁移到肠道,引发肠道免疫反应。因此,治疗口腔疾病可能对于炎症性肠病也具有一定改善作用。2.肝硬化(Livercirrhosis)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等特征,可发展为肝衰竭、肝癌等致命后果。肝硬化患者肝脏解毒功能和代谢功能明显受损、肠道菌群和口腔菌群都发生了明显改变,体内炎症水平和毒素含量明显升高,毒素甚至可在大脑积累影响认知能力。由于膜龈联合(黏膜-牙龈交界)供血减少、谷丙转氨酶含量增加、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增加等原因,肝硬化患者比健康人更易发生牙龈炎和牙周炎。而对于具有牙龈炎或牙周炎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专业的口腔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唾液中的毒素水平,减少唾液中产毒素细菌含量,增加肠道抗炎症细菌含量,并提升认知能力。3.糖尿病(Diabetes)糖尿病具有三个明显病理特征,血糖高、炎症水平高和氧化压力高。口腔疾病与糖尿病有复杂的相互影响。由于口腔干燥、口腔血糖水平高、氧化压力和炎症等原因,糖尿病会增加牙周病、鹅口疮、龋齿、口腔溃疡和他口腔疾病风险,并可增加病情严重程度。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一型糖尿病都能增加牙周病风险;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牙龈炎和牙周炎风险也显著高于健康人。糖尿病患者的牙龈下菌群明显不同于健康人群,具有显著的促炎症效果。糖尿病后期的肾脏损害可能与这种促炎症和产毒素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牙周病治疗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不用降糖药物,单纯牙周病治疗就可将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持续三个月降低0.4%。4.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胰腺癌又被称为“癌中之王”,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9%,芬兰研究认为在0.2%左右。除了肠道菌群,胰腺癌与与口腔菌群也密切相关,具有牙周病史的男性,胰腺癌风险可增加64%。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和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actinomycetem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moyongshi.net/yfcs/5700.html